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CorelDRAW服装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职CorelDRAW服装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

(下转第129页)摘要在中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是近年来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本文就中职层次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CorelDRAW 模块化服装设计教学方法Modular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es on "CorelDraw Fashion Design"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ifanAbstrac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AD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fashion design majors.The essay aims at analyzing some teaching problems we may encou-nter and different teaching effects we may get,doing some researches on mod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its way out.Key words CorelDraw;modularization;fashion design;teaching methodAuthor 's address Guangzhou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School,510310,Guangzhou,Guangdong,China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在服装设计这一领域中,利用各类平面设计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已成为每位设计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为适应市场需求,各大服装设计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社会上各种计算机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培养出了大量的设计人才,也促进了服装设计领域计算机应用实力的整体提升。

CorelDRAW 软件与Photoshop 、Illstrator 、Freehand 等几种图形图像软件相比,优势各不相同。

在绘制服装款式图、效果图等方面CorelDRAW 以其使用简便、制图功能强大见长。

开设CorelDRAW 服装设计这门实践性强、应用率高的课程,对应以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为特点的模块化教学模式[1],更能发挥出CorelDRAW 软件的优势。

同时,针对中职学校学习时间紧凑,要求实操能力强,学生基础素质一般的情况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适合。

因此,中职学校《CorelDRAW 服装设计》课程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减少理论部分的课时比重,增加上机实操训练,用大量的实操练习实现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并根据训练结果及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2]。

1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历时8周左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掌握CorelDRAW 软件相关理论知识,并联系服装设计专业技能,将所学到的软件操作技术转化为服装企业实际生产流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的真实需求,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并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增强职业竞争力。

2学情分析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计算机整体素质较低,客观条件决定他们大多数为零基础。

结合自身美术基础和接受适应能力,学校在进行教学课程计划时,应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为宜。

针对中职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的情况,教学模块的设计应强调自主能力的发挥。

3教学模块设计服装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因此,CorelDRAW 课程内容应区别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不能笼统地当做基本工具来使用,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应服装企业及市场的需要。

根据服装设计的流程与规律,我将教学模块结合知识点划分为以下几个学习模块:3.1基础应用模块内容与目标:CorelDRAW 基础知识的教授;与其他绘图软件的区别比较;实际工作需要的软件操作环境与文件输出要求等。

结合服装设计的需要,重点掌握几类工具的操作,根据学生初次接触本软件的情况,基础模块的训练应相对简单,结合中职学生年龄段及爱好的特点,所用案例可选择活泼与趣味为主的素材,不拘泥于服装素材,先以兴趣抓住学生。

本模块练习后的成果可用于后面款式图模块的应用,达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的效果。

3.2图案及面料制作模块内容与目标:此模块讲授的工具较多较复杂,以图形制作、交互式工具、色彩应用为主,结合服装设计的三大构成、服饰色彩、图案设计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工具特性的同时发挥设计创意,临摹与原创并行。

本模块的案例教学可插入T 恤图案设计、面料图案制作,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基本实现软件的自由应用,能完成难度适中的设计工作。

3.3款式图制作模块内容与目标:本模块为整个软件学习的重点,也是企业与市场对服装设计师的基本条件。

通过大量的服装款式图绘制练习,让学生全方位打好基础。

其中分单元进行男装款式图、女装款式图、童装款式图、牛仔服装款式图、针毛织款式图的训练,适应目前服装企业的市场比重,模拟企业生产设计的下单流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具备成为设计师的基本技能。

3.4服饰配件制作模块内容与目标:该模块作为服装设计的延伸与补充,可根孙轶凡(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服装科广东·广州510310)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8-0079-02据市场需求培养配件设计的专业人才,以鞋、包、帽款式图绘制为主体,增加首饰设计等活动单元。

至此阶段,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应比较纯熟,配合上一模块的训练成果,应可以独立做出整体的服装设计方案。

3.5人体着装效果图及肖像绘制模块内容与目标:配合其他平面软件,如将CorelDRAW 款式图应用到Photoshop 效果图制作中去;在CorelDRAW 软件中处理位图格式;制作以人物特写为主的时装画或海报类设计,展现设计者的特长与创作风格。

此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熟练掌握软件技能,并锻炼出总结反思、自我提升的能力。

3.6综合应用模块内容与目标:该模块可视为拓展模块,主要训练以下几个方面: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服装广告排版与应用、时尚插画设计。

综合前面所学内容,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情况分方向进行训练,也可以参加国内服装设计比赛或中职学校的技能大赛为目标培养部分精英骨干,起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烘托学习氛围的积极作用。

4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市场上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服装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本课程可采取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4.1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应某个模块或某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素材;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少而精,在有限的练习时间里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熟练程度。

例如挑选往届优秀学生作品,作为范例让学生参考与临摹,或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卡通形象为实例,学生练习起来比较有亲切感,边学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教学法比较适用于课程初期阶段。

4.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提出一个任务或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任务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方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营造出一个真实任务环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这也是中职教育中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本课程中间学习阶段。

教师分布任务时可将服装款式图练习按类别分配给学生,根据服装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任务的难易程度,也可适当增加一些举一反三的练习给学生作为加分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3团队合作法此教学法在本课程实践中适合放在后期阶段,前提条件是各个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软件技能。

比如制作系列款式图,服装件数比较多,若以单人任务来实施难度较大,故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分配工作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引,控制任务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最终达到协同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

5评价与考核在本课程中,考核标准根据每个模块的难易程度来决定,通过每个模块的考核结果得出教学效果的反馈,作为调整下一个模块内容的参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在评价环节可实施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几种方法。

另外,选拔学生参加国内设计比赛或技能大赛也是考核方法的一种。

6效果与问题应用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结束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模块中训练过的内容与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所要求的技能高度一致。

出现问题的是短期训练的成果如何能让学生长期并灵活地应用到后续实践工作中去,很多学生停顿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过后,上机操作能力有部分倒退。

因此,该课程需要与其他服装设计课程紧密衔接、相互渗透,这样才能真正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能力,突出中职教育的优势,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周平儒.模块化教学法探微[N].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06(6).[2]马必学.职业教育目的决定其应有的价值取向[J].教育与职业,2005(28).[3]孙俊逸.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4]王宏付.CorelDRAW 辅助服装设计[M].第2版.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编辑叶浩(上接第79页)剂是怎样配制的,对于这些准备也不以为然。

学生并不知道实验前准备对实验结果有没有或有多大影响,进而影响实验操作的谨慎度,最终影响他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解,影响实验报告的质量。

这种习惯于接受、疏于思考和论证的学习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

实验组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理论笔试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验课前准备工作的深。

因此,医用化学实验课前准备工作的改革与实践,不仅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医用化学理论知识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茹晓蓉.生化实验课学生收获什么[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87.[2]陈来同.生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06,12(05S):3-4.编辑胡俊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