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摘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突破 , 前者与后者有诸多方面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就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 , 要用唯物史观来科学评价 , 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态度。

关键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比较 ; 评价 ; 唯物史观最近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 并认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死路一条” , 这不是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 世界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 ,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 ,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

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 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 “ 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 “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 , 是普遍性与共性。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 , 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第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 : 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 ; 在经济运行中 , 排斥市场机制 , 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 , 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 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 ; 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 ,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 , 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 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及生产力低下且发展不平衡、小生产者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 , 在经济体制上 , 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 , 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 , 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 以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 在分配制度上 , 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 , 过于强调平等 , 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 、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 , 开创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 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正如邓小平所说: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 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一是共同富裕。

” “ 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 , 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 , 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 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 我们就失败了 ;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总之 ,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 一个共同富裕 ,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 , 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 , 盲目自大 , 排斥资本主义 , 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 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 , 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 , 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 , 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 , 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 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 , 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苏东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教训 ,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 , 竞争共处” 的事实 , 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的新判断 , 放弃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政策 , 采取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

20 多年来 , 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到了 21 世纪初 , 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 对外开放使中国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 不断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 实现后发优势。

第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备战性特征明显。

苏联在“世界革命论” 思想的指导下 , 仍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里 , 固守僵化的思维模式。

这种备战型发展模式 , 一切从备战需要出发 , 经济工作服从于战争需要。

对内 , 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 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 对外 , 加紧军备竞赛 , 展开在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 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在某种程度上 , 可以说苏联是被扩军备战拖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下 , 作出了“时代主题仍是战争与革命” 的判断,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经济建设围绕备战进行 , 大搞“三线” 建设 , 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中国领导人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 , 指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

“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 一个是和平问题 ,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 , 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 最为迫切的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

据此 , 中国政府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 并要求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 ,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邓小平指出: “抓住时机 , 发展自己 , 关键是发展经济。

” 加速生产力发展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 是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除两极分化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全国“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

第五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 ,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在理论基础上 , 苏联认为计划经济的程度越高越单一越好 , 排挤商品市场经济 , 急于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要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在工业化发展战略上 , 苏联以在短时期内使经济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全面协调发展 , 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 战略。

在政治体制上 , 苏联名为联邦制国家 , 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民主集中制 , 强调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 强调集体领导。

在文化体制上 , 苏联采取中央严格的集中控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 使文化教育处于严重的封闭状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世界文明多样性政策 , 强调在多样性的文化生态中构建和谐文化 , 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尽管有诸多方面的不同 , 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 , 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 , 在正确路线指引下 , 采用正确的改革措施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 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

既然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 , 两者就应有相同之处。

要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 首先就要搞清两条道路的形成过程。

所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是指十月革命后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 , 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 , 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 而采取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模式的形成可以说是始于列宁 , 成于斯大林。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 第一 , 创建于 1917- 1924 年。

列宁是创始人。

他领导俄国无产阶级突破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短短的 6 年多时间里 ,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作了多方位的成功探索。

第二 , 确立于斯大林执政的 1924- 1936 年。

当时的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中 , 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 是苏联生存的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