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吴海瑾(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18)[摘要]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关键词]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空间[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49-04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
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城市空间优化、重构过程就是追求空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种价值是由城市能级决定的,而现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其实质就是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
当前,在服务经济取代生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必须转型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内涵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
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视角来看,城市转型包括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转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等等。
(一)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转向高效化、集聚化城市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组织将重点向内涵高度化转变,即大量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
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多元、高级、稳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
与这种产业结构内涵高度化相适应,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
市场企业个体降低空间性交易成本的离散性选择是产业组织形式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转变的动力,这有利于破除交易成本的先验性,现代企业空间集聚的区位战略正逐步替代原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形式。
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
不仅要求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生产中心、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
也就是说,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收稿日期:2011-03-29作者简介:吴海瑾(1970—),女,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GL103)的部分成果。
941代城市面对的已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市场,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市场网络,而单个的城市就成为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全球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环节,越来越具有流动空间的属性。
因而,城市能级水平的高低也越来越依赖于是否具有更大的流动性、集聚力以及辐射能力。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要通过其流量(信息、知识、资本和人才等流动),而不是它们的存量凝结(如城市形态和功能)来实现的。
现代城市转型和能级水平的提升,必然要转向经济体系的服务化,必须能够提供大量的现代服务活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努力创造生产性服务业新优势。
而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体系的服务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服务业生产部门的效率,提供新的信息服务产品和更好的服务质量,这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城市发展动力机制转向创新驱动相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现代科技必然使城市空间发生重组,不断创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要求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信息,从而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因而,在城市发展动力上,中国的城市要加快推动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消除传统经济时代空间“距离”的障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活动的地理布局,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同时,还要加快推动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发展转变,为城市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逐步改变注重外延性、框架性、基础性、速度性的战略模式,加快向注重内涵性、整体性、功能性、质量性为主要物征的,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创新战略模式转变。
(四)城市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化由于受城市用地的限制以及土地级差的支配,地均产出的要求已越来越强烈,这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产业市场选择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城市转型发展以及城市能级的提升,要求以集约化发展为其重要基础和方向,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化,提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绩效。
在城市集约化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城市在空间上将超越其本身市域范围内实行的大规模的资源配置,要求将分散的功能相对集中,以促进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促进资源集聚化、企业集中化、产业集群化和技术集成化,形成良好的产业经济生态圈。
另一方面,要求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的集约化,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程度,降低资源要素的耗损,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
(五)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城市,既是人类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之后,城市更是一种为了节约市场运行交易成本而产生的制度安排。
城市化既是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引起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又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持续提升的过程。
鉴于此,现代城市发展转型还要求不断深化与强化城市的主要功能,突出其特色,提升城市化质量。
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其集聚的同时,只有不断优化城市空间要素、城市功能及城市制度环境等软件要素才能成为高端产业在城市集聚的重要推力,才能创造城市经济发展在环境上的外部效益。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对城市转型发展作用机理分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是简单的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服务企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扩展在诸多方面影响着现代城市的转型发展,为重新评判现代城市的空间价值提出新的思考。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融合拓展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性,它能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渗透。
这种融合性把技术、科技、文化资源、制造和服务融为一体,有利于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大大拓展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优化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具体而言,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在互动中渗透。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催生的新型产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它的高度成长性,而且表现为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并向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各具形态的服务产品。
另一方面,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渗透。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界线被渐次打破,导致各部门之间更多的渗透和融合,买卖双方密切相关的市场区域概念被市场空间概念所替代,传统厂商观念中的“有明确范围的竞争”也被一个纵横相交的更加广泛的概念所替代,而这些相关的活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在传统市场之内,又在传统市场之外。
它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改变了相关产业的生命周期。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提高了城市经济效益051规模经济强调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包括内在与外部两个层面。
内在的规模经济一般指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服务业企业通过大批量生产和增加产品种类的方式使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下降,从而达到规模经济。
但是,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现代服务业企业会在更高层次上寻找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更多地在“地域集中化经济”形式中寻找规模经济效益,更侧重于服务业产业“地域集中化”而产生的整体规模效应和整体产业链的形成,这就是外部的规模经济效应。
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单个企业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扩张中获得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平均成本的下降。
由于这种“规模经济”的效益主要得益于企业之间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的互相联系,因而行业内部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越是集中,收益就越大,因此“外在经济”有时也被称为“地域集中化经济”。
而如果多个行业向一个地区或者是城市集中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就是“城市化经济”。
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是由于产业间关联的存在,从形成机制上看是“外在规模经济”的更高层次,企业在城市中集聚,从而获取城市所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生产成本得以下降。
由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能力较高,能够带动城市中多种产业的发展,从而能促进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经济的繁荣。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外部性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类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不一定要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产品的外部性。
从长期看,现代服务业的产品是非竞争的、非排他的。
一般来讲,排他性商品的生产者能够获得商品的全部收益,而非排他性商品的生产者则会有大量的收益“外溢”,尤其是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福利,非排他性的服务业商品最终会成为社会的公共服务产品。
如软件编程语言、各类文化产品、资产定价模型等都是这样的非排他性的服务产品,起初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得到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而他们的产品却能使整个社会受益。
二是服务业发展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在扩大城市就业、改善城市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
(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溢出效应推进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或一个城市经济增长情况取决于其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往往是知识中心、技术中心,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集聚区内各企业的竞争压力大,迫使他们加快产品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