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个部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众。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一起同归于寂”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2、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
上帝、真主、玉皇大帝等宗教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为世界的本源。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注定
了,人没有主观能动性。
3、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人能认知世界;人能改造世界。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存在根本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辩证法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全面。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
2、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状态:量变到一定阶段发生质变。
坚持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不平衡性: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和两点论)
三、认识论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