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梳理现代文部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铺垫、类比、以小见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物、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材料的安排:线索、主次、详略七、行文的结构: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起承转合。
八、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九、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十、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十一、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二、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三、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四、记叙文的语言: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充满气势。
十五、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六、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然……气氛 2.衬托人物的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
二十、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因—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整体—部分、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二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二十三、说明文的语言:一般的说明文准确性、周密性说明了事物的性质、形态、功能等。
科学小品:语言通俗易懂、活泼形象、生动有趣。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介绍“旅人桥”时说:“它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作者在这句话里连续用了四个修饰语。
“大约”和“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表示有依据。
又限制了能了解到的一定的范围;“最早的”表示能了解到的时间和程度。
例2.介绍赵州桥时,其大拱的长度为38.4米,是“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在当时”限制了时间,使“最长”得以成立。
“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赵州桥大拱的长度时,虽依据了不少资料,但又顾虑掌握不全,故说得留有余地。
二十四、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证明)、论证(怎样证明)二十五、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六、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法、“归谬法”二十七、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八、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横式)、递进式(纵式)。
二十九、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语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要抓住关键性句子的关键性词语。
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十、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三十一、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声音延长、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三十二、省略号用法:1、用于引文的省略2.用于列举的省略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三十三、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文言文部分一、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留:凡是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帝号、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官名、人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不作翻译。
换:将文言文词语对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
删:把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译。
二、重视文言词语的积累:1.通假字、2古今异议3.一词多义4.虚词用法(之、于、者、为、而、以、乃、其、夫、然)5.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1)判断句:……者……也; ……者,……; ……,……也; ……者也(2)被动句:如“为”字句;“于”字句;“见”字句:“为……所……”“见……于……”(3)倒转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3.介宾前置:何以战,即“以何战”4.定语后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即“居高之庙堂”古诗词鉴赏诗歌鉴赏方法一、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从题目中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
方法:找出关键字词——指出作用——揭示内涵二、把握关键(句、联、名句),了解诗意。
(鉴赏名句)有些诗歌的首联(句)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常会隐含或点明主题。
三、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鉴赏词语)四、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寄情藏意的物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方法:意象:找出景物——分析特征——体会情感五、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六、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艺术技巧: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1.修辞: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
关注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在诗中所起作用。
2.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描写:(1)白描: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
(2)细描:王维的诗多善工笔细描。
抒情手段:(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3.常见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想象联想等。
品味语言和表达技巧1.品味关键的字词句:(字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2.关于艺术风格,在结合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后,还可用以下术语进行概括:沉郁、雄浑、悲壮、奔放、婉约、含蓄……答题格式:诗歌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婉约缠绵(李清照)3.诗词的表达技巧有很多,诸如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运用。
其基本的答题格式是:技巧+表达作用(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4.关于语言风格的分析,同样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可用的术语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答题格式:语言风格+例句+作用5.评价诗词内容一般侧重于从整体或者重点部分揭示诗词的主题主旨,时代背景。
诗眼句、议论句等是评价诗词内容的重要依据,其基本的答题格式可概括为:一首什么样的诗+通过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道理)。
一、忧国伤时1.反映离乱的痛苦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3.同情人民的疾苦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二、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2、保家卫国的决心3、报国无门的悲伤4、山河沦丧的痛苦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三、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2.思亲念友3.边关思乡4.闺中怀人四、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五、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6.理解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着眼于全诗全词,在整体把握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蕴藏在诗词中的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变化,有时候还要借助诗词注释中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等参考材料。
其一般的答题格式是:重点内容的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附作文评分细则:(考场制定,仅供参考) 1.题目:欠题或题目不按要求扣分。
2.字数:560字以上不扣分,560字以内少50字扣1分,300字以内1行给1分,抄袭除外(字数扣分在打总分后额外再扣)3.错别字:在语言上扣分。
4结构:3段式结构给3分,2段式结构给2分,1段式结构不给分。
5文面:涂黑圈,大改者酌情扣分,字体清晰给3分以上,字体清晰文面整洁者给4分。
6:抄袭:凡怀疑是抄袭的文章,要拿出来小组共评决定分数,等级不超过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