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1、因特网的组成:(诞生时间1983年)边缘部分:所有连接在因特网的主机。

(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使两个应用进程能够通信。

最主要的特征是,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对等连接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P2P软件,他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的连接通信。

3、因特网的核心部分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的最重要的功能。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3个步骤,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最重要的特点: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分组交换的特点: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一个首部就构成分组,分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数据传输效率高。

路由器用来转发分组,进行分组交换的。

4、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缺点:带来时延,无法保证通信时端到端的带宽。

5、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知道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俩后查找转发表,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6、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个人区域网PAN,7、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比特(bit)是计算机中的数据量单位。

带宽:表示网络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比特每秒。

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8、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不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而是非国际标准TCP/IP,他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9、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面向连接的,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的。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数据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的结点之间传输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结点的链路上“透明”传送帧中的数据。

物理层:透明的传送比特流,数据单位是比特。

10、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实体:表示任何可以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体之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服务访问点SAP: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

11、TCP/IP的体系结构只有四层: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补充:12、ISP:营业网服务提供商。

13、TCP/IP协议族表明:TCP/I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同时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协议在因特网中占核心作用。

第二章物理层1、数据在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方法一般都是串行传输,即组个比特按照时间顺序传输。

因此,物理层还要完成传输方式的转换。

2、传输媒体: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分为两大类,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

3、导向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4、xDSL技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承载宽带业务。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了解离散多音调DMT调制技术(调制解调器,分频复用的方法)。

5、光纤通信混合网(HFC):在目前覆盖面很广的有线电视网CATV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宽带接入网。

特点:(59页)6、FTTx技术,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大楼FTTB、管线到路边FTTC(61页)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有:点对点信道:使用一对一的点对点的通信方式。

广播信道:使用一对多的广播通信方式。

2、点对点协议PPP: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特点:简单、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多种类型链路等。

(70页)3、在以太网上运行的PPP:PPPoE,它是为宽带上网的主机使用的链路层协议,这个协议把PPP帧再封装在以太网帧中。

4、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讨论局域网)共享通信媒体资源的技术:静态划分信道;动态媒体接入控制,也叫多点接入(分为两类,随机接入,受控接入)5、以太网是无连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

当目的站收到有差错的数据帧是,就把帧丢弃,但对有差错的帧是否重传由高层来决定。

以太网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6、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作用:协调总线上个计算机的工作)要点: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协议的实质是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

载波监听:就是发送前先监听,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

碰撞检测:就是边发送边监听7、在使用CSMA/CD协议时,一个站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因此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8、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集线器的星型拓扑)(1)10BASE-T以太网的通信距离稍短,每个站都集线器的距离不超过100m,这种性价比很高的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的出现,是局域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2)集线器的特点(84页)9、以太网的MAC层(课本89页)MAC的帧格式,两种标准:DIX Ethernet V2(使用最多)和IEEE的802.3 10、虚拟局域网VLAN:(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实现的虚拟局域网VLAN)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的中文名为"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设备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数据交换术。

这一新兴技术主要应用于交换机和路由器中。

作用:限制了接受广播纤细的工作站数,是的网络不会因为传播过多的广播信息(广播风暴)而引起的性能恶化。

补充:11、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12、局域网的拓扑分类:星型网、环型网、总线网、树型网。

13、以太网的两个标准:IEEE802.3和DIX Ethernet V214、CSMA/CD协议要点(83页)15、星型以太网10BASE-T的白哦转802.3i。

16、扩展的以太网: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要用到集线器,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要用到网桥。

17、多接口网桥---以太网交换机(交换式集线器,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第四章网络层1、课本109页表4-1.2、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进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服务。

3、A、B、C 三类IP地址的指派范围(115页)4、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硬件地址放在MAC的首部;数据链路层看不到数据报的IP地址。

5、(*)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物理地址—IP地址)(119页)ARP的工作原理(IP地址—物理地址):当主机A要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B发送IP数据报时就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如有,就在APR高速缓存中查出其对应的硬件地址,再把这个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然后通过局域网把该MAC帧发往此硬件地址。

如果找不到,主机A就自动运行APR。

6、IP数据报的格式(122页)首部格式7、在互联网上转发分组时,是从一个路由器转发到下一个路由器。

路由表中的两个信息(目的地址,下一跳地址)8、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128页)9、使用子网划分后,路由表包含:目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地址。

10、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ICMP是因特网标准协议但不是高层协议二是IP层协议,它作为IP层数据报的数据,加上数据报的首部,组成IP数据报发送出去。

作用:更有效地转发IP数据报和提高交付成功的机会。

种类:ICMP 差错报告报文和ICMP询问报文。

11、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144页)内部网关协议IGP:如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EGP:如BGP12、内部网关协议的RIP,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最大的优点是简单;特点: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所有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13、内部网关协议OSPF,最主要的特征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三个要点:向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向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

14、外部网关协议BGP:边界网关协议BGP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15、(171页)、(173页)补充:16、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是路由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是网关。

17、在IP层抽象的互联网上智能看到IP数据报;路由器只能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网络号进行路由选择;在局域网链路层只能够看见MAC帧;18、距离向量法(148页)第五章运输层1、运输层的主要功能:运输层的一个重要功能——复用和分用,复用指发送方不同的应用进程都可以使用同一个运输层协议传送数据,而分用指接收方的运输层在去掉报文首部后能够把这些数据正确的交付到目的应用进程。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还要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

而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

2、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跳全双工的可靠信道,但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时,这种罗辑通信信道仍是一条不可靠的信道。

3、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不提供可靠交付,但效率高。

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可靠交付。

4、运输层的端口两类: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5、UDP的特点:无连接的;不可靠交付;面向报文;没有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格式: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检验和。

(185页)7、TCP的特点: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提供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8、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课本193页)TCP报文段首部的前20个字节固定(最小长度)9、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