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教程PPT-马少华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
我们不妨说,“时评”的兴盛 是对“论说”的一种挑战。有了时 评,那种坐而论道的长篇论说文章 就很难再照老样子做下去了。
《东方杂志》时评报样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时评” 再度兴盛现象。 时评复兴的当代背景——普遍 表达的需求。 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 冰点时评开栏 2005年4月: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开栏
1.表达的实用文体:与美文相区别
2.讲究效率的实用文体:与私人书信相区别 3.现代大众传播的实用文体:与古文相区别
这些区别有一个核心点:传播效率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和规范就是效率。学写评论, 就是学如何一种 文体一样。新闻评论与新闻的其他文体及标题、版面等的处 理方法,都讲求效率。
结构: 评论中不同内容先后次序的处理及其节奏
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说文或政论的地方:
1.传播对象:
新闻媒体的受众--不确定的陌生人。
2.评论对象:
直接的、即时的事物。
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说文或政论的地方:
3.文本结构的不同:
新闻评论是简洁的事/理结构: 由事说理,依理评事。并不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周 密、自成一统的逻辑与概念结构。 后者是一般论说文和政论的形式特征。
本电子文本供评论课教师参考使用
请尊重原本的完整性和作者、制作者的著作权
新闻评论教程电子讲义
马少华 编著 制作:徐菁菁(第一、二、十五讲) 刁 莹(第三、四讲)杨丽(第五、六讲) 吴艳玲(第七、八讲) 沈闰州(第九、十讲) 翟钟磊(第十一、十二讲)
李成(第十三、十四讲)
第一讲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思维特征
判断的类型
就是判断事实本身,判断客观事实 之间的关系。比如,事情是“怎么样” 的,“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就都是事实判断。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以一定的价值尺度判断事实的价值, 或者针对事实提出一种价值。这实际上是 判断事实与人的关系――事物对于我们的 价值。比如,什么重要、什么应该、什么 好、什么坏。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
以新闻事实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评论,是随着新闻评论的 “新闻本位”时代的到来,为了满足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原因、 结果、关系、价值等了解的需求而到来的。
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主要精力,运用论据材料、 论证方法来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背景、未来发展及其意义。
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其位置与由头位置一般相同, 都是放在评论的开头部分,容易相混淆。所以特别需要注意。
2001年3月,中美两国发生飞机相撞事件,形势一 时大为紧张和复杂。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一篇社论 《中美应慎防擦枪走火》,其中就有这样一段:
从现有情况看来,军机相撞事件的发展将是考验中 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两国都不准备把关系搞砸, 事件虽难免有颠簸起伏,最终是要在理性的相互妥协下 得到解决。如果双方关系已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点,那 么,这件事将可能产生灾难性的结局。最后一种状况, 则是两国之中,已有一方想要借机寻事,那么,这件事 将会没完没了。
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一、人们意见传播与交流的实用工具 二:应用文——实用文体
三、议论文
四、大众传播的新闻媒体这个近代条件下的特殊规定 性――它相对独特的形式要求
为什么要了解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一、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和理解新闻 评论;以更开放的心胸接受增强 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资源。
二、在区别中加深认识新闻评论的思 维特点与表达特点。
论点的要求
作为论点的内容,应该是对新闻 事实的认识结果:判断新闻事实的意 义、价值、原因、结果,它与其他事 实之间的关系。这些超越事实表面陈 述的内容,才有资格作为论点。
认识方面的要求
表现方面的要求
新闻评论的论点,应该比其他 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既容易被 受众找到、理解,也容易被受众记 住。
论点的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两种思维方式:发散型与收敛型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集中体现在:
第一,集中于对象——新闻事件; 第二,集中于论点——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注意: 人们的“忽然想到”和“忽然理解”,往往是发散 型思维的表征,在新闻评论的思维和写作中一定要加以 小心。
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这个轨迹比较清晰地表现为从“论说”到“时评”的 文体演变。这样一个演变发生于20世纪第一个10年。
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 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
右图为《东方杂志》“社说”报样
中国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中以早期著名 政论家王韬、郑观应为例说: 他们的文章都不是新闻评论,几百篇的论说,没有一篇 和新闻相结合。他们的不少政论没有完全突破“托古 证今”的老路。
为什么要了解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批判性思维与传播》:
三大范围 私人 专业 公共领域 多种情景 “论说”— — 人的普 遍的思考和 行为方式 立法争议 法庭辩论 选战演说 公关广告 大学生辩论赛
研究的面包括:接受者的研究,影响接受的文化、价值因素 论说的环境研究,以及论说的伦理、论说谬误的辨识等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第四讲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
评论中新闻事实的不同作用
由头
论据
评论的对象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作为“由头”,“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 题”,体现了新闻评论长期以来交流思想与传播观念的功能。 我们可以注意到,新闻事实在评论中作为“由头”,往往 对应着评论的一种选题和结构,一种评论的方式;这与新闻事 实作为“对象”很不相同。 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并不是全文分析和认识的对象, 也并不包含在论点之中,它并不需要作者用很大的精力来认识, 用很大的篇幅来处理。
价值判断的特征
普遍
开放 应然 多元 比较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与联系
事实判断是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为对象; 价值判断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实体属性,而是以事物与我们需要 的关系为对象的。 事实判断是以人的认知的形式反映事物的; 价值判断则以意识的认识、情感、意志诸种形式,反映事物与 我们需要的关系。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和动力。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对新闻的认识活动,判断是认识的重 要环节,而认识的结果就是论点,其表现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核心应该是一个判断。
判断,这是评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作者的学识经 验,都可从这里看见一二。 ——郭步陶《评论作法》
在大部分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 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利或害的问题,善或恶的问 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
普遍性判断
这种判断的主要逻辑特点在于:它不是对事物情况作出无条 件的断定,而是反映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所以,可以说,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事物情况 条件的判断;或者说,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事物存在的 判断。
假言判断举例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运动的第二天,邵飘萍在 《京报》上发表了《外交失败第一幕》。他写道: 昨晚东京来电:欧和会中之我国山东问题,已依日本 主张而解决。日人所传未必可信,即有其事我国代表当不 至于签字。如果签字,则国内将有弥天之风潮,此吾人在 职务上不得不预告政府者。 虽然时至今日殆已甚难,中国国民之觉悟与日本当局之 野心成正比例俱进,山东问题日本坚持其主张,一旦主张 胜利,日人即露其踌躇满志之喜气,而东亚未来之危机, 中日国家之不幸乃如病入膏肓,不可以救药矣。故山东问 题万一果如东报所传之结果,吾人不能不问政府何以竟食 坚持到底之前言。同时吾更为东亚危,为中日国交危,日 本亦决非可喜之事也。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1904年前后《时报》等报纸言论的 形式创新
“时评”:具有鲜明的现代新闻评 论形式特征的时事短评文体。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 的回顾》) :
《时报》
时报的短评在当日是一种创体。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
胡适谈《时报》的时评(《十七年的回顾》) : 用简短的词句,用冷隽明利的口吻,几乎逐句分段, 使读者一目了然,不消费工夫去点句分段,不消费工夫寻 思考索。当日 报人的程度正在幼稚时代,这种明快冷刻 的短评正合当时的需要。 时报出这种制度之后,十几年之中,全中国的日报都 跟着变了。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联系
在一篇评论中,往往先作事实判断,后作价值判断。
作出一个事实判断,往往受作者内在的价值判断的影 响;而作出一个价值判断,往往以事实判断为基础。
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具体判断 就事论事,对新闻事件的原因、性质、 发展作出判断; 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具有普遍的 形式和普遍的适用性。 新闻评论中经常使用—— 假言判断
论点的辨识――从文本内容的关系看
新闻评论中不同的内容,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表现为 各种关系的。 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论证的关系:哪些内容被哪些内 容所论证(支持),哪些内容是用来论证(支持)哪些内容 的?掌握了这种关系,就是对新闻评论更深层面的把握。 被所有事实与观点最终支持、论证的观点就是评论的论 点。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效率? 1.这种效率取决于新闻文体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体。
2.这种效率取决于受众的对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新闻 纸、新闻节目的特殊的心理节奏——就是匆匆忙忙的。 如果你不能有效率地表达,那么传播就是失败的。
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语言: 高度概括的叙事、尽早出现的判断句、简洁的文笔 新闻评论 的效率性
《人民时评》
时评--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