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油测井矿场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中国石油测井矿场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1基本概念泥浆:钻井时,在井内流动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隙内的泥浆 。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

溶质重量与溶液重量之比。

ppm(百万分之一)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2.扩散电动势的原因:(1)泥浆、地层水矿化度不同;(2)井壁地层具有渗透性;(3)正、负离子迁移速率不同。

(氯离子大于钠离子)3.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原因:(1)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 (2)井壁地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3)地层颗粒对不同极性的离子具有不同的吸附性。

4.SP 曲线的特征 (1)泥岩基线:均质、巨厚泥岩的SP 曲线。

(2)最大静自然电位SSP :均质、巨厚完全含水纯砂岩的SP 值与泥岩基线值的差。

(3)比例尺:极性、大小。

(4)异常:渗透层SP 值相对泥岩SP 值的大小。

负异常:渗透层的SP 值小于泥岩SP 值(淡水泥浆)。

正异常:渗透层的SP 值大于泥岩SP 值(盐水泥浆)。

(5)异常幅度与地层厚度关系:A 厚层曲线关于地层中部对称;半幅点与地层层面重合;地层中部数值最接近实际值。

B 地层厚度减小,地层中部测井值减小;半幅点所定厚度大于地层实际厚度。

5.SP 曲线的影响因素(1)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矿化度的比值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基本原因。

(2)岩性。

随地层泥质含量的增加,SP 曲线异常幅度降低。

(3)地层温度(4)地层水、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 :地层水及泥浆滤液所含不同离子的离子价及迁移速率不同,对 有一定影响。

(5)地层电阻率。

地层电阻率增大,SP 异常值减小。

(6)地层厚度。

地层厚度减小,SP 异常值减小。

(7)井径扩大和侵入的影响:井径扩大SP 异常值减小。

泥浆侵入深度增加,SP 异常值减小。

6.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1)划分渗透层:在砂泥岩剖面,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以均质泥岩段的SP 曲线为d da K K 与m wda da C C K E lg =|-|sp sp SSP U U =含水纯砂岩泥岩基线基线,出现异常层段为渗透层。

(2)确定地层泥质含量泥质:地层中细粉砂和湿粘土的混合物叫泥质。

泥质含量:泥质体积占地层体积的百分比。

(3)判断水淹层 水淹层:含有注入水的油层。

(4)确定地层水电阻率思考题1、SP 测井应用范围。

2、砂泥岩剖面SP 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3、地层厚度对半幅点的位置和地层界面的关系的影响?4、应用SP 曲线计算地层泥质含量所注意的问题。

5、已知含水纯砂岩地层的SP 值为-125毫伏,泥岩层的SP 值为40毫伏,含水泥质砂岩地层的SP 值为-65毫伏。

求含水泥质砂岩的泥质含量。

(GCUR=2.0)第二章 普通电阻率测井1电阻率:描述介质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单位:欧姆米。

2影响地层水电阻率的因素(1)地层水电阻率与其所含盐类有关;(2)地层水电阻率与其矿化度有关,溶液电阻率随溶液矿化度的增加而减小。

(3)地层水电阻率与温度有关,溶液电阻率随溶液温度增加而减小。

一般随地层水矿化度和地层温度的升高,地层电阻率减小。

3. 岩石电阻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实验发现完全含水岩石的电阻率与孔隙水电阻率的比值与岩性、孔隙度有关。

二者比值定义为地层因素F 。

4. 岩石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电阻率增大指数---岩石电阻率与其完全含水时的电阻率之比。

电阻率增大指数随岩石含油饱和度增大而增大。

测井应用中,地层因素和电阻率增大指数两个关系式统称为阿尔奇公式。

是分析地层含油性质的主要公式。

可以用于:确定孔隙流体性质和确定地层水电阻率和视地层水电阻率5. 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 均匀介质电阻率的测量 :电场中某点电位: 介质电阻率:m w a R R F φ==00(1)t n o R b I R S ==-14RI U C rπ=⋅+IU r R π4=非均匀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1)明确符号代表的含义:泥浆(Rm);泥饼(Rmc);冲洗带(Rxo);过渡带;原状地层(Rt);(2)钻开的渗透性地层剖面从井轴向地层方向分为5部分:钻井液;泥饼;冲洗带;侵入带(此处也可以写过渡带);原状地层冲洗带:泥浆滤液(可动流体),残余地层流体(不可动流体)。

侵入带:泥浆滤液+地层流体(可动流体),残余地层流体(不可动流体),原状地层:地层流体(可动流体+不可动流体)总之,相同地层深度下,冲洗带、侵入带、原状地层的地层岩性、孔隙度相同,孔隙流体性质不同。

电极系:由供电电极(A,B)、测量电极(M,N)按一定规律组成的测量系统(1)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距离大于不成对电极距离。

电极距(L):不成对电极间的距离。

记录点:不成对电极的中点。

(2)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间的距离小于不成对电极间的距离。

顶部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位于电极系上方;底部梯度电极系:成对电极位于电极系下方。

电极距(L):不成对电极到成对电极中点的距离。

记录点:成对电极的中点。

(3)电极系的探测范围:以供电电极为中心,以某一半径作一球面,球面内的介质对测量结果的贡献为50%时,此半径定义为电极系的探测深度。

电位电极系的探测深度=2L 梯度电极系的探测深度=1.4L(4)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的特点 :1)非对称曲线A 顶部梯度电极系的视电阻率在高阻层顶部出现极大值,在高阻层底部(距界面一个电极距)出现极小值。

B 底部梯度电极系的视电阻率在高阻层底部出现极大值,在高阻层顶部(距界面一个电极距)出现极小值。

2)厚地层(参考仪器电极距),地层中部的测量值接近地层电阻率;3)随地层厚度减小,围岩电阻率的影响增大,测量结果偏离实际值。

地层越薄,围岩影响越大。

(5)电位电极系理论曲线的特点1)、电位电极系曲线---对称曲线。

2)、视电阻率曲线在地层中部取得极值。

当h>L(电极距)时,随地层厚度增加,地层中部的Ra 接近于地层的真电阻率。

3)、在地层界面处,出现一个小平台,平台中点对应地层界面。

(5)视电阻率曲线的影响因素1)井的影响:井内介质与地层导电性相差越大,影响越大。

一般情况Rm>5Rw。

井眼半径越大,测量电阻率越小。

2)围岩--层厚影响当围岩电阻率与地层电阻率不同时,随地层厚度的减小,围岩电阻率对视电阻率的贡献增加。

(P35所记)3)侵入影响把泥浆滤液取代地层原始流体的现象称为泥浆侵入。

含有泥浆的区域称为侵入带。

4)高阻邻层的屏蔽影响原因:供电电极产生的直流电场为发散场;井剖面地层为薄互层;层间地层的导电性相差很大;记录点的电流密度偏大或偏小。

5)、地层倾角的影响A、随地层倾角增加,曲线极大值向地层中心移动,使曲线趋近对称形;B、曲线极大值随地层倾角增加而减小,曲线变平缓;C、当倾角大于60度时,梯度曲线的基本特点已不存在。

6)电极系的影响6.岩层的视电阻率读数:厚层:当地层厚度大于4倍井径时, 用地层中部视电阻率几何平均值代表岩层的电阻率。

中等厚度的地层:取值时应避开地层上、下界面一个电极距。

取所剩部分的算术平均值。

由于薄视层电阻率受围岩电阻率影响很大,只取其极值来表示高阻薄层电阻率。

7.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1)划分岩性:不同岩性地层的电阻率不同,可以由视电阻率曲线划分不同岩性的地层。

(2)确定地层的真电阻率Rt(3)求地层孔隙度、地层水电阻率及含油饱和度(4)确定孔隙流体性质: 比较电极距不同的电极系测量曲线,可确定地层的侵入特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确定孔隙流体性质。

(5)地层对比:思考题:1、渗透层侵入带与原状地层的异同点。

2、影响地层水电阻率的因素;地层电阻率与地层水电阻率的关系。

3、写出下列电极系名称、电极距、探测范围及记录点位置。

A3.75M0.5N;B0.5A2.25M ;A0.5M2.25N;B2.25A0.5M4、梯度电阻率及电位电阻率曲线特点。

5、普通电阻率测井产生高阻邻层屏蔽的原因。

6、地层对比所遵循的原则。

7、微电极系曲线特征及应用。

第3章侧向测井1.电极距L:两个屏蔽电极与主电极间缝隙中点之间距离。

记录点O:主电极中点。

2.三侧向电极系测量条件(1)恒流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主电极电流Io恒定。

(2)屏蔽电流与主电极电流极性相同。

(3)主电极与两个屏蔽电极电位相等。

测量过程中,由于地层电阻率的变化,通过调节屏蔽电极电流大小以满足测量条件。

3.深、浅三侧向曲线特点(1)当上、下围岩的电阻率相同时,三侧向测井曲线关于地层中心对称。

(2)地层中部测量值最能反映地层实际值。

(3)测量值受井内流体电阻率的影响小。

4.深、浅三侧向曲线应用(1)影响因素及其校正:井眼(井眼尺寸、井内介质的电阻率);围岩—层厚(围岩电阻率与地层电阻率的关系、地层厚度);泥浆侵入(侵入特征、侵入半径)。

校正顺序:井眼----围岩—层厚-----泥浆侵入。

最终由测量电阻率Ra得到地层电阻率Rt。

(2)数据读取方法:取地层中部的视电阻率值或取地层中部的几何平均值。

深三侧向视电阻率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

浅三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主要反映侵入带电阻率。

(3)A、划分岩性剖面由于电极距较小,三侧向测井曲线的纵向分层能力强,适于划分薄层。

B、判断油水层将深、浅三侧向曲线重叠绘制,在渗透层出现幅度差。

当Rmf>Rw(淡水泥浆):油气层(泥浆低侵)水层(泥浆高侵)5.双侧向测井电极系有9个电极组成:屏蔽电极电流极性与主电极电流极性相同。

双侧向测井测量条件:(1)恒流测量(主电流Io不变)。

(2)屏蔽电流与主电流同极性。

大小随测量介质电阻率而变化。

(3)柱状屏蔽电极电位和环状屏蔽电极电位的比值为常数(a)。

(4)两对监督电极的电位差为零。

6.深、浅双侧向曲线特点(1)当上、下围岩的电阻率相同时,三侧向测井曲线关于地层中心对称。

(2)地层中部测量值最能反映地层实际值。

曲线半幅点对应地层界面。

(3)随地层厚度减小,围岩电阻率对视电阻率影响增加。

7.深、浅双侧向曲线应用(1)影响因素及其校正:井眼(井眼尺寸、井内介质的电阻率);围岩—层厚(围岩电阻率与地层电阻率的关系、地层厚度);泥浆侵入(侵入特征、侵入半径)。

校正顺序:井眼----围岩—层厚-----泥浆侵入。

双侧向测井得到的电阻率是地层视电阻率。

其中包含仪器周围介质的影响。

因此,为了得到地层电阻率,需要对影响地层视电阻率的因素作校正。

最终由测量电阻率Ra得到地层电阻率Rt。

(2)数据读取方法:取地层中部的视电阻率值或取地层中部的几何平均值。

深双侧向视电阻率主要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

浅双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主要反映侵入带电阻率。

深、浅双侧向测井测量值也是地层视电阻率,与地层电阻率有一定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