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中国古代文学Ⅳ》课件: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简)
第五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讲授:刘红娟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三、早期南戏作品
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叫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叶到元末明初主要在中国南
方流行,以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它最 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 州杂剧”、“永嘉戏曲”,亦称南词。后 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称为南曲戏文,简 称之为南曲、南戏文、南戏、戏文。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情节:
蔡二郎应举中状元,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 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 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 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 致使天神震怒,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三、早期南戏作品
创作概况:
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加 上统治者的禁毁,正统文人的歧视,宋元之 际的战乱,保存下来的剧本很少。
从现存的剧目来看,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 纷的题材,占最大部分,而表现金238种, 其中,有传本的19种,只有佚曲的有134种。 宋代的作品,六种:《赵贞女蔡二郎》、 《王魁》、《王焕》、《陈巡检梅岭失妻》、 《乐昌分镜》、《张协状元》,《张协状元》 有剧本流传。 大部分作品是南宋以后元末以前的作品。
3、音乐体制:曲牌联套
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每套大抵 三、五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 多用南曲,风格比较轻柔婉转;也杂用北曲, 称“南北合套;
在乐器的伴奏上,南曲是以鼓板、萧为主的, 北曲主要是以弦索为主;
4、行当体制:生、旦、净、末、丑、外、贴 5、演唱体制: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演唱 形式多样,独唱,合唱、轮唱、对唱、复唱、 分唱、接唱;
3、南戏的发源地与流行区域
发源地:温州地区
流行区域:东南沿海地区
杭州:例如:“至戊辰、己巳间,《王焕》戏文盛 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元• 刘一清《钱塘遗事》 福建:据钱南扬先生的考证,传入泉州是在南宋中 叶以前,南宋末传入大都。 不过在整个元代,南戏主要的流行地区仍然是以杭 州为中心的江南与东南沿海地区。
二、南戏在体制上的特点:
1、剧本体制:曲文、宾白、介;
2、结构体制:场次结构称为“出”,以脚色的上 场到下场为一段落,取“出而复入”之意。出数 不限,一部作品十几出或者几十出(如《张协状 元》53出,《小孙屠》21出,《琵琶记》43出); 第一出 “副末开场”、“家门大意”。上场时 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三、《琵琶记》的主题
高明本着“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意图,在 剧作开头写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 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的创作意图非常明确。把弃亲背妇的蔡伯喈变成了时刻 怀念父母和不忘发妻的人物,把他的“三不孝”罪责用 “三不从”开脱,把负心归咎于客观环境所致,并最后 以一夫多妻大团圆终场。其主观上是要观众“只看子孝 共妻贤”,在舞台上树立“孝子贤妇”的样板。
小结: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南下,与南戏相汇于杭州 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杂剧以其新鲜的内容和 精练的形式,获得了南方观众的青睐,南戏便 一度衰落了。 到了元代后期,南戏形式上的优势日益体现, 人们的兴趣从杂剧转移到南戏,知名文人也参 与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 《拜月亭》等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 后走向兴盛时期。
人物:张协 王贫女 宰相王德用
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 中间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 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
《宦门子弟错立身》
作者不详,题古杭才人新编。
人物:金朝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女 艺人王金榜
《小孙屠》
也称《遭盆吊没兴小孙屠》,作者署名古 杭才人编。 人物:开封孙必达、必达之妻、婢女、必 贵(人称小孙屠) “南北合套”
主题的转化:
负心婚变→不忘糟糠之妻、“全忠全孝”
主题变换的社会基础
宋代的科举,使书生攀上高枝,抛弃糟糠,这与市民的报 恩观念与希望这些社会的精英应该持有的道德观念反差 太大,因而自然就成为谴责的目标。 元代的科举不正常,士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急遽下 降,就成了同情的对象。所以元代戏曲里的书生形象, 很少作为被鞭挞的对象,相反,正面歌颂书生的作品渐 渐多了起来。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永乐大典》收南戏33种, 被八国联军劫焚。1920年叶 恭绰在英国伦敦一小古玩店 购回三剧,1931年古今小品 书籍印行会刊行。钱南扬有 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唯一完整的南宋戏文《张协状元》
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所作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讲授要点
一、作者生平 二、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三、《琵琶记》的主题
四、主客观的背离 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六、《琵琶记》的影响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1
琵琶记刻本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书影2
一、作者生平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 曾求学于理学家黄溍。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做过多任 地方官。约在至正十六年(1356)之后,隐于宁波栎社,以 词曲自娱,并创作了《琵琶记》。此外,据徐渭《南词叙 录》,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佚。诗文集《柔 克斋集》共20卷,亦散佚,今存五十馀篇。
2、南戏形成的时间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 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 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亦不甚多。” (赵闳夫,宋光宗赵惇的同宗堂兄弟)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 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 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 杂剧,又曰鹘伶声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