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乙卷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乙卷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2小时闭卷)
(2008 ——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号:99905420课序号:1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
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17 印题份数:225 学号:姓名:
考试须知
四川大学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织或由学校承办的各级各类考试,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和《四川大学考场规则》。

有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一律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四川大学各级各类考试的监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四川大学考试工作管理办法》、《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

有违反学校有关规定的,严格按照《四川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一、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2.《大学》之八条目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

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

透过表面现象清晰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3)诚意——意念诚实
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

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

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哪有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百姓,使百姓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只有实行坦诚
3. 《孟子》之“四端”
4. 荀子的基本主张(至少两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5. 宋明理学的先驱(至少两位)周敦颐王守仁程颢
6.周敦颐之“立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7. 张子的主要观点(至少两点)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 宋明心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位)
9. 清儒之两大学派 10. 经学“三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
............
子必慎其独也
.......。

”.
........,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简述:诚意与自欺的区别?君子如何“慎独”?
.....................
2.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

”如何理解亲亲敬长是人之良能良知?如何时时保有人之良能良知?
朱子《仁说》云:“‘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

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
.............
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的关联?为什么说“心之德”是“”仁?.............................................三、论述题(50
分)。

仔细阅读与理解下列关于父子之道的文字(尤其其中标有着重符号的文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第十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然后论述:
1.逐句梳理上述五句有关“父子之道”的文字,要求字字落实?(15分)
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3 页,本页为第 1 页
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
3务必用A4纸打印
学号:姓名
2.结合本学期整个中华文化课的内容,论述儒家是如何说明和尊奉父子之道的(例如父子之道与社会法律规范的关系;父母将做或做了错事乃至恶行,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父母的错和恶,仅仅只是属于父母的,罪责只应该由他们(作为当事人)承担吗?我们作为父母的子女竟然可以逃脱罪责?乃至所谓“大义灭亲”?)?(15分)
3.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具体小事,论说我们作为子女:如何向父母尽孝,发扬父母之美德?如何面对父母的缺点、错事乃至恶行(这同样是尽孝道之事),必是视父母之缺点、错事乃至恶行即是我们当身之缺点、错事乃至恶行(无父母何来我),我们必然要亲身领受父母之错与恶,并必然为此错此恶赎罪?(20分)
本题 3 页,本页为第 3 页
教务处试题编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