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题含答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训练20题含答案

故乡的杨梅故乡的食物,最是爱这叫作杨梅的果子。

杨梅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哩。

这并非是它的壳,这就是它的肉。

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甜蜜的感觉,真使人迷醉啊。

颜色更可爱呢。

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

原来,是红得太红了,所以像是黑。

轻轻地啄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也染上了一嘴的红水。

说它新鲜红嫩,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唉,那就错了。

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滋味吗?没有十分成熟的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

这甜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食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食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

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

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下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

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

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唉,唉,故乡的杨梅啊!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柔软——()呆板——()讨厌——()2.第三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比3.短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杨梅?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三年级答案:1.坚硬生动喜爱2.AD3.从形、色、味三方面描写了杨梅。

4.①表达出对杨梅赞美之情。

②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依恋、赞美之情。

蚂蚁走路的奧秘吃过午饭,我蹲在树旁看着一队蚂蚁爬上爬下。

突然,一个问号在脑海里闪过: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呢?它可是有六条腿的哟。

我刚把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便嚷嚷开了。

有的说:“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呗。

”有的说:“才不是呢。

应该是接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

”……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劝服说服)不了谁。

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

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

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结果)。

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囔(dū nang)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

”这句话(提示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zhàn)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

蚂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

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

“看,脚印!”不知是谁(惊喜惊讶)得大叫。

顺着他的指点,我们终于发现了几个模糊的小红点。

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镜片下,那些小红印“品”字形排列着。

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这,就是蚂蚁走路的奥秘。

1.把文中不恰当的词语用“\”划去。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

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2)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3.文中“”这句话说明我们观察得非常认真;“”这句话说明我们已经观察了很长时间。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对于蚂蚁怎样走路的问题,开始时同学们有的认三年级答案:1.划去:劝服结果提示惊讶2.(1)议论纷纷(2)面面相觑3.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

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

4.先走左边的三条腿,再走右边的三条腿。

应该是按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

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5.“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最后我们用放大镜发现了蚂蚁的脚印。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别(片段)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jìng yǎng,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yǒu yì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看拼音写词语:jìng yǎng yǒu yì()()2.把文中画线的内容用李白的一句诗来概括。

3.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4.文中李白连用了六个“您”,可以感受到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情?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孟浩然引用这句诗的目的是什么?三年级答案:1.敬仰友谊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

4.对孟浩然的尊敬、敬仰之情5.略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冬金色的秋天过去了,冬天迈着沉重的脚步到来了。

冬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番情趣。

那不畏严寒的青松,昂着头屹立在风雪中,它的叶子仿佛更加翠绿了;腊梅也在隆冬时节开出它那嫩黄的花朵,散着清香。

早晨,一觉(jào jiào)醒来,所有窗户的玻璃上都结了一层冰花,那一簇簇的冰花组成了幅幅(fúfù)奇异的图案。

有的像群山,有的仿佛(fófú)是奔驰的骏马,还有的酷似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外面是一片冰清玉洁的天地,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纷纷(fēn fēng)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

雪渐渐地停了,太阳露出笑脸,金色的阳光映着白茫茫的雪地,大地和万物融为一体,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一群一群的孩子在雪地上快乐地玩耍。

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然而它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景色和无穷的欢乐!1.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粉妆玉砌”什么意思?请用短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不畏严寒”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

3.窗户的玻璃上结的一层霜,人们称它为。

短文中分别把它们比作了、、。

我还想到有的酷似的等等,这么多的样子,用一个我们最近学的成语来形容就是。

4. 孩子们会在雪地里怎样玩耍?请在第5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5.你读出了作者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情?并能用一两句话来解释你的体会。

三年级答案:1.jiào fú fú fēn2-5.略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野散记我们来到乡村了。

我们像放了假的小学生一样,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了。

啊!多美的旷野。

同伴中,有人用感叹的腔调赞美着。

不知道究竟是他寻到了诗,还是诗寻到了他?看样子他正沉醉在一种诗意的朦胧中。

大家却被他认真的态度逗乐了。

欢笑,如同飘荡的云朵一样,飞扬在十月的晴空里。

天空好蓝!蓝得晶莹,蓝得澄澈。

偶尔滑过几片白云,宛若轻纱飞絮,玲珑轻薄而不可捉摸。

十月,小阳春的天气哪!燕子呢?要是有燕子来剪云,多好。

让燕子把云剪成软软的垫子,铺在绿色的原野上,躺在上面,去凝望蓝天,悠悠忽忽地什么也不想了。

已是深秋的季节了,原野,仍是一片葱茏的绿。

在艳丽的秋阳下,稻田、菜畦、苗圃,都荡漾着绿波。

有的深暗如蓝,有的淡青如翠,有的娇嫩如鹅黄。

绿,丰沛而活鲜的绿,是春天的色彩啊!是的,南台湾永远是春天的世界。

踩着松软的泥土,心里的舒服感觉,好像捡回一份童年似的,竟有些飘飘然了!可不是?呼吸青草的气息,呼吸泥土的气息,呼吸着的,岂不就是童年的记忆和思念吗?在乡村里长大的,忘不了乡村,吸吮过泥土的乳汁的,忘不了泥土。

我来了,来拥抱亲爱的村庄。

拥抱原野,拥抱蓝天,拥抱赶着路的小溪,拥抱吹着口哨的轻风,也拥抱每一个村人。

乡村的人,永远是可爱的。

那种傻里傻气的笑,绽开在大人小孩的脸上,多么美好!这种笑,和他们单纯的言语一样,和他们笨拙的动作一样,在土里土气的味儿中,洋溢着纯真,洋溢着友爱。

大伙儿在唱歌了。

唱吧!在我们欢乐的时候。

1.“飘飘然”是的感觉,作者感到“飘飘然”的原因是。

2.“傻里傻气的笑”“单纯的言语”“笨拙的动作”和“土里土气的味儿”都是形容(谁)的,作者用这些词是想表达。

3.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在括号里打“√”。

(1)欢笑,如同飘荡的云朵一样,飞扬在十月的晴空里。

()(2)偶尔滑过几片白云,宛若轻纱飞絮,玲珑轻薄而不可捉摸。

()(3)踩着松软的泥土,心里的舒服感觉,好像捡回一份童年似的。

()(4)绿,丰沛而活鲜的绿,是春天的色彩啊!()4.“拥抱原野,拥抱蓝天,拥抱赶着路的小溪,拥抱吹着口哨的轻风,也拥抱每一个村人。

”这句话采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5.文中画线句与哪句话相照应?三年级答案:1.高兴、愉悦、舒服作者来到乡村,踩着松软的泥土,似乎又回到童年2.乡村的人乡村人的可爱、纯真、友爱3.(1)√ (2)√4.排比身处乡村郊野时快乐、自在5.唱吧!在我们欢乐的时候。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1.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功夫:2.仿写词语。

买卖:3.在文中的省略号处补写几句。

有,有。

4.用“”画出这一文段的中心句。

三年级答案:1.指张择端作画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示例:出入开关没有多少3.示例:从山里砍柴归来的樵夫抬轿子的轿夫4.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碗中的金币乔治是一个喜欢开玩笑的庄园主。

圣诞节前夕,他觉得应该奖励兢兢业业的管家。

于是,他拍着管家杰克的肩膀说:“这里有四大碗粥,我在其中一碗的碗底放了两枚金币,但你需要把碗中的粥全部喝光才能得到金币。

亲爱的杰克,看看你的运气怎么样了。

”杰克非常渴望得到金币,但是他不确定究竟哪个碗里放有金币。

他犹豫着把第一碗里的粥喝了一部分;忽然觉得金币应该在第二个碗里,于是他又去喝了一半第二碗的粥;但是心里还是不甘心,便把第三碗的粥又喝掉了一部分;最后又改变了主意,第四碗粥又被他艰难地喝了一半。

这时候,杰克感到自己的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结果,他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

其实,乔治在每碗粥的碗底都放了两枚金币,他只要随便喝掉一碗美味的粥,都会得到梦寐以求的金币。

浅尝辄止常常会使我们失去唾手可得的成功。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梦寐以求:唾手可得:2.“浅尝辄止”指的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比喻做事不进行深入研究。

请用波浪线画出杰克“浅尝辄止”的表现。

3.杰克为什么一枚金币也没有得到?在你认为最正确的原因后打勾。

(1)乔治太狡猾了。

()(2)四碗粥杰克都没有喝光。

()(3)杰克不知道哪个碗里有金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