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精练一生命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第四种态度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
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
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
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
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
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
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个寂静幽深的世界。
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
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
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
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
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
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
“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
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
像吴历“一
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
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
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3分)( )
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
C.《爱莲说》通过赞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
答案 D
解析A项是科学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
B、C两项是审美的态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
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
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
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答案 D
解析“类比论证”错,应为“对比论证”。
3.根据文意,阐释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含义:“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
(2分)
(2)特点:①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②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③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
(4分)
解析从“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
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
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可以看出,“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
从“‘境’是体验的真实”得出体验性的特点。
从“它是浑全的”得出浑全性的特点。
从“是彼此相关的存在”得出关联性的特点。
1.下列对于“生命的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命的态度是要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境界,还世界以生命的本然意义。
B.生命的态度是回到世界中看世界,不是以世界的控制者和决定者的身份看世界。
C.以生命的态度看世界,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其目的是去除态度。
D.生命的态度是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人与外在世界共成一个生命宇宙。
答案 C
解析“其目的是去除态度”错,原文是“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生命的态度是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
B.“生命的态度”所创造的世界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想象的真实。
C.生命的态度不是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而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
D.作者引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四句话,是想说明中国美学中“境”的关联性特点。
答案 B
解析非“想象的真实”,而是“体验的真实”。
3.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美学中有三种审美态度,引出第四种态度——生命的态度。
其次,阐述其含义和观照方式,并以王维的诗作为例子说明。
最后,阐述生命态度的特点是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或:要达到生命的态度,要有体验性、浑全性、关联性)。
(每点2分;若答案中缺失了体现层次关系的连接词,在踩点赋分的基础上,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