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及赏析 精品

最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及赏析 精品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及赏析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五魏晋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译文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注释怅恨失意的样子。

策指策杖、扶杖。

还指耕作完毕回家。

曲隐僻的道路。

这两句是说怀着失意的心情独自扶杖经过草木丛生的崎岖隐僻的山路回家了。

濯洗。

濯足指去尘世的污垢。

漉滤、渗。

新熟酒新酿的酒。

近局近邻、邻居。

这两句是说漉酒杀鸡,招呼近邻同饮。

暗昏暗。

这句和下句是说日落屋里即昏暗,点一把荆柴代替蜡烛。

天旭天明。

这句和上句是说欢娱之间天又亮了,深感夜晚时间之短促。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最后一首。

对此诗的首句怅恨独策还,有两种解说一说认为这首诗是紧承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而作,例如方东树说,怅恨二字,承上昔人死无余意来《昭昧詹言》卷四,黄文焕也说,昔人多不存,独策所以生恨也《陶诗析义》卷二;另一说认为这一句所写的还,是耕种而还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中语。

这两说都嫌依据不足。

如果作者所写是还自荒墟的心情,则组诗第四首《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之披榛步荒墟为携子侄辈同往,应该不会独策还。

如果作者是耕种归来,则所携应为农具,应如这组诗的第三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写,荷锄而归,似不应策杖而还。

联系下三句看,此句所写,似不如视作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在一次独游的归途中生发的怅恨。

其怅恨,可以与此句中的还字有关,是因游兴未尽而日色将暮,不得不还;也可以与此句中的独字有关,是因独游而产生的孤寂之感。

这种孤寂感,既是这次游而无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隐藏于内心的举世皆浊我独清《楚辞·渔父》的时代孤寂感。

次句崎岖历榛曲,写的应是真景实事,但倘若驰骋联想,从象喻意义去理解,则当时的世途确是布满荆榛,而作者的生活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

联系其在《感士不遇赋序》中所说的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不妨设想其在独游之际,所感原非一事,怅恨决非一端。

此诗的三、四两句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则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永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

人多称渊明冲淡静穆,但他的心中并非一潭止水,更非思想单纯、无忧无虑。

生活、世事的忧虑固经常往来于其胸中,只是他能随时从对人生的领悟、与自然的契合中使烦恼得到解脱、苦乐得到平衡,从而使心灵归于和谐。

合一、二两句来看这首诗的前四句,正是作者的内心由怅恨而归于和谐的如实表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