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广州五校联考)明朝《菽园杂记》有海水提取食盐的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该过程中“灰”的作用是() A.萃取B.吸附C.结晶D.蒸发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将“灰”布在滩场,用来吸附食盐。
2.(2018·洛阳尖子生联考)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10B.用10 mL量筒量取0.50 mol·L-1 H2SO4溶液5.50 mLC.向铁钉上镀铜时,铁钉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D.盛装Na2CO3溶液的试剂瓶要使用橡胶塞解析:选D pH试纸测量溶液pH时,不可润湿,A项错误;10 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 mL,读数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B项错误;铁钉为镀件,应该作阴极,C项错误;因为Na2CO3溶液呈碱性,其中的NaOH会与SiO2反应生成Na2SiO3,故不可使用玻璃塞,应使用橡胶塞,D项正确。
3.(2018·山西八校联考)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KNO3,应将固体溶解后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B.将SnCl2固体溶解于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再经转移、洗涤、定容和摇匀就可以在容量瓶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SnCl2溶液C.检验溶液中的SO2-4时,需要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并继续加热搅拌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解析:选A 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故除去NaCl 中少量KNO3的方法为:将固体溶解后蒸发结晶,趁热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NaCl,而KNO3留在滤液中,A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SnCl2溶液时,为了抑制Sn2+的水解,应将SnCl2固体用少量浓盐酸溶解,B项错误;检验SO2-4时,应先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SO2-4存在,先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Ag+等离子的干扰,C项错误;制备Fe(OH)3胶体时,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不能搅拌,否则得到沉淀,D项错误。
4.(2018·怀化期末)下列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夹持装置略)、试剂和操作方法有错误的是()A.用装置甲观察Fe(OH)2的生成B.用装置乙除去CO中的CO2C.用装置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NO3溶液D.装置丁为25 mL滴定管,读数为11.80 mL解析:选C氢氧化亚铁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所以制备氢氧化亚铁要隔绝空气,植物油和水不互溶,且密度小于水,用植物油能隔绝空气,所以能实现实验目的,故A正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被吸收,一氧化碳不能,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中的CO2,故B正确;容量瓶只能配制溶液,不能作稀释或溶解试剂的仪器,应该用烧杯溶解NaNO3,然后等溶液冷却到室温,再将NaNO3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故C错误;滴定管的读数需要精确到0.01 mL,根据题图,滴定管读数为11.80 mL,故D 正确。
5.(2018·惠州二调)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解析:选C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与NaBr和NaI都发生反应,A项错误;NH4Cl 溶液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一水合氨,B项错误;灼热的CuO粉末能与CO反应生成Cu和CO2,灼热的CuO粉末与CO2不反应,C项正确;SiO2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二者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D项错误。
6.已知草酸晶体(H2C2O4·2H2O)的熔点为101 ℃,170 ℃分解。
下列选用的装置和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制取SO2制取NO2H2C2O4·2H2O分解分离苯与溴苯解析:选D铜片和稀硫酸加热时不反应,应该用铜片和浓硫酸加热制取SO2,A项错误;常温下浓硝酸使铝钝化,不能在常温下用浓硝酸和Al反应制取NO2,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草酸晶体的分解温度高于熔点,即草酸晶体先熔化后分解,故试管口不能向下倾斜,C项错误;苯和溴苯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故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二者,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入碎瓷片以防止暴沸,冷凝管中的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D项正确。
7.某学生探究0.25 mol·L-1 Al2(SO4)3溶液与0.5 mol·L-1 Na2CO3溶液的反应,实验如下。
实验1实验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1中,白色沉淀a是Al(OH)3B.实验2中,白色沉淀b中含有CO2-3C.实验1、2中,白色沉淀成分不同与混合后溶液的pH有关D.检验白色沉淀a、b是否洗涤干净,不可使用相同的检验试剂解析:选D实验1在过量的Al2(SO4)3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过滤、洗涤得到白色沉淀a,加入稀H2SO4,沉淀溶解,没有气泡,说明白色沉淀a是Al(OH)3;实验2在过量的Na2CO3溶液中加入Al2(SO4)3溶液,过滤、洗涤得到白色沉淀b,加入稀H2SO4,沉淀溶解并产生少量气泡,说明白色沉淀b中含有Al(OH)3和碳酸盐。
由以上分析可知,A、B项正确;实验1、2中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同,混合后溶液的pH不同,生成的沉淀不同,说明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同与混合后溶液的pH有关,C项正确;检验白色沉淀a、b是否洗涤干净,都可通过检验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是否含有SO2-4的方法,故可使用相同的检验试剂,D项错误。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操作目的A 在乙酸和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碳酸氢钠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B 在Fe(N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NH 4SCN 溶液确认硝酸亚铁溶液是否变质 C 在淀粉水解溶液中加入碘水 确认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 D 向漂白粉的水溶液中通入SO 2至过量探究CaSO 3能否溶于H 2SO 3溶液中解析:选A A 项,乙醇不和碳酸氢钠反应,乙酸能和碳酸氢钠反应,能达到实验目的;B 项,加入盐酸后,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变质;C 项,加入碘水,可确认淀粉是否完全水解,不能确认淀粉溶液是否已发生水解;D 项,次氯酸钙溶液与SO 2反应生成CaSO 4,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9.(2018·贵阳监测)海水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要除去粗盐中SO 2-4、Ca 2+、Mg 2+等杂质,步骤①中所加试剂及相关操作顺序可以是:过量NaOH 溶液→过量BaCl 2溶液→过量Na 2CO 3溶液→过滤→盐酸B .步骤②的反应原理为2Cl -+2H 2O=====电解2OH -+H 2↑+Cl 2↑C .步骤③中需将MgCl 2·6H 2O 置于干燥的HCl 气流中加热脱水制备无水MgCl 2D .步骤④、⑤、⑥所涉及的反应中,溴元素均发生氧化反应解析:选D 步骤①中,用过量NaOH 溶液除去Mg 2+;用过量Na 2CO 3溶液除去Ca 2+;用过量BaCl 2溶液除去SO 2-4,但是这三种溶液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OH -、CO 2-3、Ba 2+,通过加适量盐酸除去CO 2-3和OH -,但过量的Ba 2+必须由Na 2CO 3溶液除去,因此盐酸在最后加入,过量Na 2CO 3溶液在加入过量BaCl 2溶液之后加入,A 项正确;步骤②为电解食盐水,反应的原理为2Cl -+2H 2O=====电解2OH -+H 2↑+Cl 2↑,B 项正确;步骤③由MgCl 2·6H 2O 得到无水MgCl 2,为了抑制MgCl 2的水解,需在HCl 气流中加热脱水,C 项正确;步骤⑤中Br 2转化为HBr ,溴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D 项错误。
10.(2019届高三·武汉调研)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硝酸银受热分解的产物,在a 处充分加热固体后,b 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d 中收集到无色气体,a 中残留黑色固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置a 中残留的固体是Ag 2OB .装置b 还起安全瓶的作用C.装置c中生成的盐含有NaNO3D.装置d中的无色气体遇空气仍然是无色解析:选A Ag2O受热分解生成银和氧气,故装置a中残留的固体是Ag,A项错误;装置b还起安全瓶的作用,防止c中溶液倒吸入a中,B项正确;二氧化氮、氧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NO3和水,C项正确;装置d中的无色气体为氧气,遇空气仍然是无色,D项正确。
11.用如图所示装置和相应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实验目的试剂a试剂b 试剂c 装置A 验证非金属性:S>C>Si稀硫酸Na2CO3Na2SiO3溶液B 制备纯净的氯气浓盐酸MnO2饱和食盐水C 检验溶液X中含有CO2-3盐酸溶液X 澄清石灰水D除去Na2SO3中的Na2SO4氯水混合物NaOH溶液解析:选A A项,装置Ⅱ中出现气体,说明硫酸的酸性强于碳酸,装置Ⅲ中出现沉淀,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即非金属性S>C>Si,正确;B项,MnO2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题图中没有加热装置,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HCl,从装置Ⅲ中出来的氯气中混有水蒸气,不纯净,错误;C 项,装置Ⅱ中加入盐酸,出现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能说明X中含有CO2-3,可能含有HCO-3、SO2-3或HSO-3,错误;D项,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把SO2-3氧化成SO2-4,不能达到实验目的,错误。
12.(2018·惠州二调)已知反应:ⅰ.4KI+O2+2H2O===4KOH+2I2反应ⅱ.3I2+6OH-===IO-3+5I-+3H2O,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①取久置的KI固体(呈黄色)溶于水配成溶液;②立即向上述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立即变蓝。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实验②说明久置的KI固体中不含有I2B.碱性条件下,I2与淀粉显色的速率快于其与OH-反应的速率C.实验③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为IO-3+5I-+6H+===3I2+3H2OD.若向淀粉KI试纸上滴加硫酸,一段时间后试纸变蓝,则证实该试纸上存在IO-3解析:选C 分析题中实验②的现象可知,实验①所得溶液中不含I 2,含有KOH ,说明久置的KI 固体中KI 发生反应ⅰ后生成的I 2在水溶液中迅速与KOH 发生了反应ⅱ,A 项错误;碱性条件下,I 2与淀粉显色的速率慢于其与OH -反应的速率,B 项错误;实验③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是酸性条件下IO -3与I -发生反应生成I 2,C 项正确;若向淀粉KI 试纸上滴加硫酸,一段时间后试纸变蓝,说明I -在酸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O 2氧化成了I 2,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