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九单元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本课通过四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2.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国旗和第一个国徽。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工作有哪些?自主学习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主要内容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与历史意义?自主学习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历史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国际环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自主学习(一)历史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二)重要措施1.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稳定物价(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影响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概况①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图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抗美援朝。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哪些表现?成就如何?自主学习1.外交方针(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参加:1954 年 4 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确认:1954年6月,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5)参加亚非会议①参加:1955 年 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③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图片情境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史料一新中国确立了“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的外交目标,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投入到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去。
为了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划清界限,新中国政府决定“另起炉灶”,采取“谈判建交”政策……而对于西方在中国的种种特权,新中国则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按国籍、行业逐步彻底清除西方列强在中国所攫取和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权以实现彻底的独立,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办外交的新篇章。
——张胜军《比较视角下的新中国外交:独立、平等和责任》史料二为保障新生国家的主权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地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共同提出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用来指导和平解决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在内的所有国际矛盾和争端。
——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标和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基本目标: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影响: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国家建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的突出特征。
特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有包容性和平等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提出和实践的?自主学习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践(1)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一五”计划建设: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设有何成果?自主学习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颁布: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图片情境合作探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史料一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史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工业是重点,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