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学校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师能力
[内容摘要]信息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基础,抓教育信息化就是抓教育的改革开放,就是解放和发展教育的生产力。
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要从校长到教师上下齐心,统一认识,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培植后劲,让信息化技术的开展和应用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教师素养平台
信息化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基础,抓教育信息化就是抓教育的改革开放,就是解放和发展教育的生产力。
抓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的实施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无须争议的时代特征。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率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现代化。
要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硬件配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制作与应用。
必须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要使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得心应手,像用黑板、粉笔那样习惯自如,就必须引导他们对教育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校长是学校的擎旗手,是学校工作的导航塔。
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中,作为校长,个人的魅力重要,有一支能战斗的团队更重要。
我们也知道,信息社会让绝大多数学校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让绝大多数校长位于相同的一个发展平台。
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因硬件、软件的不断变革,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促使校长一个人无法应付和应对所出现的新状况,这时,就必须让自己去发挥个人的魅力去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让这支团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魅力去感染老师,去带动老师,去影响老师,同时在实施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以
达到信息化的正常化开展。
建立团队后,我们校长还要思考如何让团队能发挥影响力、达到高绩效,如何化困难为转机,让团队成员彼此合作,如何激发成员创意,获致独到且具一致性的工作效果,如何提升绩效、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等。
所以,校长在任职期间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自身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要校长以身作则,同时有一支优秀的团队,事情都好办!
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的实施者。
当代人民教师必须懂得:“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地球变小了,时空缩短了。
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必须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不断充电,由过去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课堂要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满足学生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需求。
实现上述目标校本研修必不可少但信息技术更重要。
要想有新跨越必须借鉴与创新。
而借鉴的有效路径就是借助网络平台。
当然仅凭下载网络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创新,必须因材施教。
否则教师成了鼠标点击员,学生成了动画电影观众。
由过去的黑板加粉笔的“人灌”变为屏幕加鼠标的电灌。
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体现科学性、有效性,不能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板书,要使课件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二、创新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制度的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现象依然存在,还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统筹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
教育系统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保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时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很多教师还不适应这种变化,也不是很乐意地接收并付诸于行动,这就需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培训机制、评估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来进行约束和管理,才能使学校在实施信息化上既有目标,又有要求,既有检查,又有落实,从实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使老师们在实施的过程体验成功感、幸福感。
三、强化引领,常态发展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和自我提高外,学校对教师的要
求的高度、营造学习氛围的好坏、创设成长环境的优劣都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应该是指“立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教师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并使教师具有现代的教学艺术。
”学校要积极思考教师培训的策略,让老师感到幸福,让老师体会幸福,并采取必要的激励因素来鼓励教师的成长,从而达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
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研究,形成“任务驱动式、自主研修式、细胞裂变式”多种研修方式,让懂技术、会科研、善教学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2、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行为
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围绕着促使每一位学生成长展开的。
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逐步推进、不断发展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绝不能简单地用几个静态指标去衡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情况。
学校根据各学科、班级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建立不同标准评价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确保应用的面要广、人要多,学科的覆盖率要高,使用的效果要好。
学校各级管理层要帮助教师分析学情,利用分析结果来帮助教师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等,要比老师站得高,看得远,利用各种资源平台与课程无缝对接,实现课堂教学的新革命。
3、搭建支持教师信息化成长平台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学校要能够为教师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教研、科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支持人人参与的成长平台。
当然,这种参与必须是平等的参与,即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
给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给教师的支持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时间方面,充裕且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保证教师能够学习并使用技术的前提条件,通过协调学校的时间安排,合理配置教师的工作任务量,在时间上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应该努力在学校中创设积极参与革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氛围,利用评模、评优、晋职等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课件的制作和应用,更会让教师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四、注重反思,培植后劲
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前进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曲折的,很难出现直线上升的态势。
学校在信息化实施上既要决策、抓落实、抓效果,同时还要能够停下来,进行回头看,既要进行横向的对比,还要有纵向的比较,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继续发扬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或者有哪些是不切合实际要坚决摒弃的等等,要进行认真地反思。
反思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软件的建设上,学校的观点和愿景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校的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是否措施得力并有效,在各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立足备课组开展草根教研以问题定课题,以课题促整合提升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是否扎实高效;学校的机制是否合理实在;学校的发展是否正常等是否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不仅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延伸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利用视频、声频、影视动画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使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等。
当然,这些反思还要借助于全体老师的智慧,借助于家长、社会的力量,借助于学生成长的幸福感互动、深入。
总之,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教育校园化,在教育均衡发慌的今天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必将教育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