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作业

现代文学作业

真实与想象
——现代派泛想
201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陈伟伟学号:201000110417
1932年上海的“一·二八”事件,5月1日,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船板《现代》杂志。

施蛰存在《创刊宣言》中说:“因为不是同人杂志,故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

因为不是同人杂志,故本志所刊载的文章,只依照编者个人的主观为标准,至于这个标准,当然是属于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方面的。

”尽管施蛰存说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思潮,但是,如今,我们清楚地看到,正是《现代》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现代诗派。

一大批现代派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现代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尤其是波德莱尔和魏尔伦,他们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诗的音乐性,他们诗歌中的表现的悲伤、颓废的情绪也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思想倾向颇为接近。

诗中弥漫着感伤甚至颓废的气氛,传达出一种对时局的幻灭与对个人前途的渺茫之感。

现代诗派一般是从唯心主义、直觉主义的哲学观出发的,认为现实是虚幻的、表层的,只有人的内心才是最高的真实,因此诗人不应单纯去摹仿和在现实,而应深入人多的内心世界,表现个人微妙的感受和幻觉,现代派诗人称之谓“纯诗歌”。

这与20年代的李金发的象征主义有些类似,而且两者同是借鉴西方象征主义经验,不同的是,现代派诗歌不想李金发的诗歌那般晦涩。

这是因为现代派诗歌在追求现代的同时,肯定了对古典的继承,推崇含蓄却反对晦涩。

戴望舒在《诗论》中肯定了这一点。

废名也曾在《谈新诗》中明确指出现代派是温庭筠、李商隐一派的发展。

戴望舒的名作《雨巷》那有名的“丁香”及出自李璟的《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审美意境。

在继承了古典美的同时,现代派诗人更多的是寻求一种“纯然的现代”。

施蛰存在《现代》宣言中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是。

他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的现代的诗形。

”从这一长串绕口令般的“现代”,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人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渴望。

“现代的情绪”无疑是构成“纯然”的“现代的诗”的灵魂或者思想,戴望舒将其称作“新的情绪”。

他的《诗论》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

”这种“现代的情绪”其实是现代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半殖民地化时代的巨变、重压下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感受,甚至是一种畸形化了的大都市人不知所求的情绪。

现代派诗作中所谓“现代的情绪”,大多是些感伤、抑郁、迷乱、哀怨、神经过敏、纤细柔弱的情绪,甚至还带有幻灭与虚无。

在30年代革命文学局主要潮流的环境中,现代派诗人无疑是在大社会中“落伍”的一群人。

整个社会黑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现代派诗人又没有反抗社会的勇气,或者说实际行动,他们只好在诗中寻求灵魂的苏息和净化,以文学人生中的先锋来平衡社会人生中的差异。

甚至,他们被有些轻蔑地,当然在今天来说这完全甚至是溢美之词,称之谓“唯美派”。

作为“唯美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可以说事中国现代诗坛上一朵不可或缺的“丁香”。

他的诗被誉为“新诗坛的尤物”。

就连他的笔名也是如此抒情,望
舒——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杜衡在给他做的《<望舒草>序》中评价他:“我们谁都是一样的,我们底心里谁都有一些虚无主义的种子;而望舒,他底独特的环境和遭遇,却正给予了这种子以极适当的栽培。

”他的不幸的感情经历,不正是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吗?他的诗,“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是从真实里想象出来的梦。

杜衡说过:“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底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有像梦一般的朦胧的。

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市里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的来说,它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虽然杜衡所描述的是整个《现代》的诗作者,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对戴望舒的人和诗深刻地阐释。

戴望舒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诗人,中国文化的典雅精深的陶冶和欧洲诗人的唯美主义精神影响成就了他独特的,难以重复的吟唱。

波德莱尔说过,“想象力是真理的皇后”,只有充分利用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产生出一种清新的感觉。

”戴望舒靠着这种清新的想象,将浮动朦胧的音乐美,流畅舒缓的散文美融汇进他的诗作中。

但是,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悲哀、烦扰、沉郁、厌倦、彷徨、寂寞,是他反复吟咏的主题,如“我是青春和衰老的集合体/我又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但在悒郁的时候,我是沉默的/悒郁着,用我二十四岁的整个的心”,这是典型的现代派诗。

他的友情、爱情、对自己的透视,对人生的感悟,无不浸透着绝望与虚无。

那“惨白的,枯瘦的”断指,那“暗黑的街头的踯躅者”,“是颓丧。

是疲倦,是苦闷与忧愁”,他一直在低声哭诉着“贫困与不幸淤塞了我年青的生命”,尽管他并不很贫困,也并不很不幸,但这是诗人们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的苦闷。

他渴望在现实中有段美妙的爱情,却只能在诗中想象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