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

株洲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时间:2009-07-29来源:株洲市政府门户网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省委、省政府“一点一线”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促进株洲市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报请国家建设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编制本规划,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一、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二、城市性质株洲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长株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三、城市规模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90万人(常住人口1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城市职能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国家老工业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和现代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华人的炎帝历史文化纪念地。

五、城市建设目标本规划期内,株洲市市区实现特大城市的规模目标,发挥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作用,成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强大,设施完善,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园林城市。

六、城市建设发展战略1、建设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及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2、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集约使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4、建立以综合社区为单元的城市新型社会组织结构,加强社区的建设和服务配套,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5、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宜人的生活环境,成为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七、市域城镇发展目标2010年,实现对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的初步调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初步形成网络状格局,攸县撤县改市(以下称攸州市),成为市域次中心城市;2020年,形成完整的市域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重点建制镇为纽带,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010年市域人口为39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市域人口为42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八、市域城镇经济区划分市域经济区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城镇经济区。

(一)北部经济区——由株洲市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组成,为市域核心区域。

(二)中部经济区——由攸州市和茶陵县组成。

(三)南部经济区——以炎陵县为中心。

九、规划范围本规划的市域指株洲市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醴陵市、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的行政辖区;市区指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石峰区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为市区全部辖区范围。

市域总面积为11272平方公里;市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536.7平方公里。

十、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向西依托株洲大道、西环路形成河西新区;向北沿长株高速公路和莲易高等级公路形成田心、龙头铺新区;向东沿东环北路和新塘路形成金钩山、大丰、桂花新区;向南沿枫溪路和南环路形成枫溪新区。

十一、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江两岸双中心,二主五次七组团”城市空间结构。

“一江两岸”即依托湘江,东西两岸的城市发展地带;“双中心”为城市快速环道以内湘江两岸的城市中心区,包括河西新城中心和河东芦淞旧城中心;“二主五次”指湘江两岸城市中心所在的河东、河西两个紧凑发展的城市主组团和栗雨、枫溪、荷塘、田心、石峰五个城市次组团。

十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一)规划居住用地面积3363.6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8.03%,人均居住用地28.03平方米;规划常住人口住房成套率达98%,暂住人口住房向出租式公寓转变。

新区住宅建设实行住宅小区化和小区规模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旧区住宅建设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以社区为单元实施系统的改造,增加配套设施,适当降低旧城中心区的居住用地比例,引导人口向中心区外疏散。

居住用地由30个居住区和社区单元构成,其中一类居住区6个,规范城市经济适用房的供应行为,建立廉租房服务体系。

二)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051.8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10%,人均17.10平方米。

按城市、组团、社区(居住区)三级布置公共设施体系,形成两个市级中心,五个组团中心和四个社区(居住区)中心。

1、建设三大区域性经贸交流中心。

在河西新塘片区规划建设新的金融商务办公中心;在河东芦淞商贸中心建设以服装和小商品为主的交易展示中心;在河西的栗雨高科园,建设以高新技术及信息发布、商贸洽谈和定期的省市文化经贸周(节)为主题的区域性会展中心。

河东核心组团原则上不增加市级行政办公用地,在河西核心组团规划市级行政办公区,行政办公用地沿天台山路和黄河北路两侧布置;城市四区根据各自实际,在新开发地区结合组团级城市次中心建设新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

2、建设大型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

在河西核心组团建设市级大型公共设施,包括文化艺术中心(包含歌剧院、音乐厅)、市公共图书馆和图书交易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株洲历史博物馆、科技馆、书画艺术馆、广电出版中心(集影视传媒、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影视博览区);河东核心组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完善文化园内文化娱乐设施为主,在湘天桥、田心、向阳广场、东湖、枫溪等片区建设区级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影视城;保留红旗广场地段原市青少年宫用地功能不变,改造完善为区级文化娱乐设施。

3、建设三大文教区。

文化路教育区控制用地3平方公里;龙头铺教育区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河西教育区发展重点以新塘片区为主,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其它科研用地主要结合现有基础适当向高新技产业开发区“一区三园”集中。

4、系统地建设面向社会各阶层的文化、体育、休憩服务设施。

5、医疗体系规划分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个层次。

6、规划在荷塘组团的大丰地区、清水塘片区的喻家坪地区和枫溪组团的七斗冲地区建设三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

其中大丰地区和喻家坪地区为面向中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物资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集散市场结合大丰、喻家坪、七斗冲物流配送中心统一规划建设;一般性生活资料集散中心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布置。

7、建设5个综合性农产品市场,包括中南农副产品大市场、东湖农副产品大市场、湘天桥农产品大市场、芦淞水果大市场、枫溪农副产品大市场;建设3个林产品市场,包括建宁、田龙和栗雨林产品大市场;建设3个综合性畜牧产品市场,包括东湖、田心和枫溪畜牧产品大市场。

三)工业用地规划调整工业用地布局,由分散布局向园区集中。

规划工业用地2291.2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09%。

城市核心组团原则上不再新增二、三类工业用地,重点在城市次组团发展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技术和环境的提升改造;对于地处城市中心区,不能发挥土地级差效益,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将其逐步关、迁;在城市核心片区边缘零星分布的工业,根据相对集中布置的原则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控制其发展规模,并进行土地置换,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对于内部效益较好,外部规模经济及工业技术水平较高,用地结构合理,对城市发展干扰较小的工业区,适当保留并完善其配套设施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西园区、田心园区、董家塅园区组成的“一区三园”。

规划总用地约2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0平方公里。

2、传统综合工业区清水塘综合工业区:以冶金、化工、建材为主体的工业区,重点加强对传统工业的环保改造和产品的升级。

杉木塘综合工业区:以能源工业和建材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园区。

月塘综合工业区:以现有硬质合金工业及配套产业为基础的工业园区。

宋家桥综合工业区:以铁道交通设备制造为主导,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综合加工工业区。

董家塅综合工业区:以航空动力机械和摩托车制造为主导的机械制造及配套产业综合工业区。

3、中小企业工业区建设金山、戴家岭、建宁、长岭4个中小企业工业区,发展进入门槛较低的工业产业,吸引中小型民间工业投资。

十三、综合交通规划增加新的交通干线及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与长、株、潭三市交通发展战略接轨;建立与现代化区域性大城市相适应的,完善、协调、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交通组织;对外交通以株洲为中心,实现与长、潭、衡三市城区“1小时出行圈”及市内交通“半小时出行圈”的目标。

加强对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管理,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和设施,前期需要进行综合交通影响评价。

一、对外交通一)公路规划1、规划上瑞高速公路(北线),分别在白马垅、龙头铺和分路口与320国道及莲易公路、长株高速公路和省道S211设立互通;远期上瑞高速公路(南线)从主城区以南经过。

2、规划长株高速公路从田心至黄花国际机场;规划320国道改线从清水塘经法华山中段,沿湘黔铁路与湘潭城市环道相接。

3、建设铜双公路从铜塘湾至湘潭双马一级公路;规划将株雷公路、株浏公路提高至二级公路标准;省道S211城区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改造。

4、规划新增长途客运站6个;公交换乘枢纽与长途客运站规划建设相结合,实现长途与公交零距离换乘;货运站主要依托喻家坪、大丰、枫溪物流园配套设立,同时设立6个货运中转站。

二)铁路规划1、沿京珠高速公路东侧建设京广客运铁路专线,同时在天元区建设客运站;预留沪昆客运铁路专线走廊,并在天元区客运站预留并站条件。

2、完善现有株洲铁路主客站。

3、在龙泉路地区京广线与浙赣线之间设立客车整备所和立体疏解线。

4、利用喻家坪货站、四三○厂专线和七斗冲站的铁路运输资源,增加新的铁路股道,建设适宜铁、公、水联运的喻家坪、大丰、七斗冲三大现代物流中心。

5、在株洲北站北侧规划300万吨/年的综合性铁路货场一处。

三)水运规划1、调整湘江沿岸码头布局,合理利用湘江岸线。

湘江白石港上游岸线限制货运码头建设,搬迁中心城区内砂石码头和渡口船厂,货运码头向石峰大桥下游岸线发展。

货运码头重点建设铜塘湾港区,完善永利港区和白石港码头;结合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完善建宁公共事业及客运码头;新建河西凿石码头,成为水上游览观光码头;在渡口附近建设一处战备码头;在霞湾新建油、气等危险品码头。

2、在空洲建设航电枢纽工程,实施湘江航道三期开发工程,使株洲市区湘江段全线达到国家III级航道标准。

四)航空运输规划株洲的航空对外交通港依托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规划建设长株高速公路,使株洲至机场的时间缩短为30分钟。

二、城市道路交通一)规划目标1、加快城市快速路网与主要干道系统建设,切实加强支路特别是中心城区和工业组团支路的疏通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