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一.切入课文内容,朗读理解感悟1.课前我们来好好地回忆下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生命。
我们学习了盲童安静对于生命权利的追求,这句话是这样说的:ppt我们还学习了琳达的父亲劝慰自己的女儿时所说的一段含义深刻的话:ppt 它告诉我们生命在于无私奉献,为他人贡献。
2.为了这节课,老师做了一首小诗:ppt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
(板书:生命生命)4.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谁想来读?评价:你注意了停顿、你好像在思考、你似乎在感叹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字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二.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升华情感(一)自学提示:1、ppt2、师生交流: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板书)3、师生总结:抓住了文章中的主要事例,就可以把文章读短、读简。
虽然三个事例极为细小、极为普通,却带给我们一次由一次的心灵震撼,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杏林子的脚步走进文章。
(二)飞蛾求生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到震撼的地方,并写出体会。
2.交流:生读,谈体会。
3.从哪个词语中让你感受到飞蛾的求生欲?极力、挣扎。
怎么解释这个词?(用尽全力)4.让我们用动作体会“极力”:请你张开你的双手,我们的双手就是飞蛾的翅膀鼓动我们的双翅。
在昏暗的灯光下自在扑闪翅膀眼看一双大手就要捉住飞蛾了,用力鼓动你的双翅可怜的小飞蛾就这样被捉住了,请极力鼓动我们的双翅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我们在理解生命的含义时,是抓住了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的方法来体会的,这是我们本单元的一个学习方法。
(板书:重点词句)5.你知道飞蛾的寿命有多长吗?只有短短的九天。
可它为了九天的生命却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这是为什么?(引导珍惜)6.如果此时你是飞蛾,你会一边挣扎一边说些什么呢?你说出了它的心声。
7.努力活下去,这就是飞蛾心底的声音。
女同学们,用你们的朗读替这只弱小的小飞蛾表达它的求生欲望吧。
(女生齐读:但它.......)8.这哪里是一只飞蛾,这分明就是一只不屈的生命!难怪作者连用三个感叹句。
男生们,能把这三个感叹句读好吗?9.这只弱小的飞蛾用它强烈的求生欲望向我们呼喊:生命,生命(读题目)(三)瓜苗生长1.过渡:刚刚我们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文章,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方法学习另外的两个事例,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交流感受。
2.交流ppt:3.竟然是什么意思?没有想到什么?4文中还有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小瓜苗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仅仅”又让我们感悟到什么?练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也一定要()即使它的生命只有3天,它也一定要()哪怕它的生命只有1天,它也一定要()一粒香瓜子即使它只能活几天,它也要冲破外壳,活出自己的坚强,因为这就是:生命,生命。
(四)静听心跳过渡:小飞蛾、小瓜苗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仍然拼尽全力、绽放光彩,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呢?又该如何对待自己得生命呢?1.ppt:2.为什么感到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3现在我们把手放在胸口,和杏林子一样感受心跳。
你感受到了什么?4.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一声声跳动中,跳动着属于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激动的告诉自己(课件出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让我们郑重的告诉身边的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的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5.难怪作者说: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糟蹋”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在“糟蹋”生命?什么样又是“使用”生命?我们在体会句子含义与理解生命时,不但抓住了关键词句,而且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联系生活)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于是,面对飞蛾强烈追求生命的欲望,你下定了决心:于是,看到瓜苗顽强的生长,你下定了决心:当我们生命要好好使用,决不能白白糟蹋它时,我们下定决心: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7.光彩有力:作者是怎样让自己的人生光彩有力的呢?8.作家杏林子用她那与病魔搏斗的身体,向命运呼喊着:生命生命。
三.学习《花的勇气》课文1.总结梳理:在这篇文章中,杏林子通过三个极其普通、极其寻常的小事例,让我们动得了生命得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以小见大得写作手法,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
生命带给我们追求、珍惜,那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2.学习第19课《花的勇气》,阅读课文导读,找出贯穿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呢?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找出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完成课文填白:初见草地时,我感到(),因为()。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我感到(),因为()。
离开维也纳前,我感到(),因为()。
看见花的原野时,我感到(),因为()。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我心头(),因为()。
生命小诗结束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得方法,学习了两篇关于生命的文章,那就是《》、《》,还学习了一种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学以致用。
2.这节课最后,我们再以课开始时这首小诗结束:天空说:生命是飘动的云。
海洋说:生命是起伏的波浪。
大树说:生命是生长的枝条。
小鸟说:生命是飞翔的翅膀。
生命是乐章,一段孕育生命的乐章。
《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
本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他们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习运用抓关键词、联系生活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促悟,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感悟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但学生们毕竟还是孩子,要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与点拨。
《生命生命》+《花的勇气》效果分析一.从学习目标的达成进行课堂的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目标有四:1.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三个事例;2.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学生很顺利的概括出了文章内容,并习得了用小标题概括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看,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震撼,并了解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资料等。
二.课堂氛围的角度。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真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从学生情感态度角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一次次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对本节课的感悟较为深刻,比如教学如何好好地使用生命?有的学生说到了“生命可以让一个病魔缠身的人变得如此乐观,生命是伟大的是强大的”、“生命应该像杏林子一样,勇敢的活着,勇敢的面对以后的困难甚至生活中的痛苦”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慢慢把这些话融到自己的生活中,用来思考和指导自己的生活。
能有如此的感受和感悟,从这个角度,这节课是成功的。
《生命生命》+《花的勇气》教材分析《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从小小事物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两篇文章的整合,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导学单导学提示: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花的勇气》。
借助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找到相应的句子,在课本上标出序号)。
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生命生命》+《花的勇气》教学反思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是抓住主题教学中的关键点,寻找两片课文当中能够放在一起的共同点,在讲课时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加以灵活运用。
在《生命生命》這篇课文当中,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文章呈现的几个小事例,明白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来学习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所以,我整节课基本上也就是围绕这文中的几个词语来讲解,来感受。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感悟文章的情感。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其实,生命这个话题很深奥也很抽象。
四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对他们来说生命是个很遥远的话题。
所以,如何引导它们谈感受、想画面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也要求我尽可能的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发言,大胆思考。
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我们的作用只是引导孩子思考、教会它们学习。
在设计之处,我预设了很多学生朗读的环节,但是在真正的上课环节,往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这也要求我以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尽量放手,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点自己做的不足的就是对于学生关注太少,整节课的教学过于功利化,大多数都是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课堂反应或者情感关注的太多。
这也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的融入课堂。
总之,教学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需要多方配合,也需要多方资源的参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富有价值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