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生态旅游及其规范化建设
第八章 生态旅游及其规范化建设
四、生态旅游的三大功能
1.旅游功能
生态旅游是对传统自然旅游的生态修正,目的是实现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种修正并没有改变其仍属旅游的本质,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仍具有经济属性和旅游功能,仍为旅游者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知识、身体健康等需求。开展生态旅游就是要实现经济收益与资源永续利用的均衡。
2.保育功能
在上述4个要素方面,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存在者很大差别(见表8-1)。
三、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
自生态旅游概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后,不少学者对如何判断一项旅游是否是生态旅游进行了探索。杨桂华等人(2000)在《生态旅游》中提出判断“生态旅游的三大标准”:其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其二,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受到保护;其三,必须有社区参与。DavidA.Fennell在其所著的《生态旅游》一书中认为判断生态旅游的标准有四个:一是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二是以自然为基础;三是学习;四是可持续性。综上所述,判断一项旅游是否是生态旅游至少应符合以下三大标准。
1990年,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认为: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自然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1991)提出,生态旅游是到自然区域对环境保育和当地居民福祉维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the Australia Ecotourism Society,1992)则以为,生态旅游是通过对自然区域的体验,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育的生态可持续旅游。Miller(1993年)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根植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形式的概念已经在全球通行,使用“生态旅游”一词时,通常有很多同义词,如“平等旅游(Equality tourism)”、“风情旅游(Ethnic tourism)”、“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社会-生态旅游(Socio-ecological tourism)”、“拍照-远征旅游(Photo-safari tourism)”、“驾车旅游(Drive tourism)”、“冲浪旅游(Surfing tourism)”。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the Canadian Environmental Advisory Council,1993)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尊重当地生态完整性的、富有启迪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自H.Ceballos Lascará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从概括性及模糊性的定义到具体的、规范性的定义,描述性的因素以及价值基础因素在定义中通常被综合在一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主题,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实践,众多的研究人员和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到生态旅游研究行列,并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诠释,但至今仍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第八章生态旅游及其规范化建设
第一节生态旅游概述
一、生态旅游的源起
生态旅游是西方学者在对传统自然旅游进行“生态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促进自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福祉。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传统大众旅游人数的大量增加,对许多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美国部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冲击,人们开始对传统自然旅游产生质疑,反思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与游想利用的关系。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在Links杂志中批评观光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冲击,首次建议通过“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来缓减大众旅游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卢云亭等,2001)。
1.时间要素
旅游本身是一个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因此时间要素是众多旅游概念的重要组成要素。一般认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1年又不短于24h的活动。
被正式接受的由世界旅游组织给旅游所下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前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这里的“通常环境”(Usual environment)主要是排除在通常居住地区内的旅行、在住所与工作场所之间频繁或长期的旅行、定期的社区旅游。同时世界旅游组织也认为逗留时间至少超过24h。而联合国“官方旅行机构国际联合会”则明确指出。到一个国家访问,停留超过24h的短期旅客,其访问目的属于下列两项之一:一是悠逸(包括娱乐、度假、保健、研究、宗教或体育运动);二是业务、家庭、出使、开会,谓之旅游。
1.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生态旅游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保护旅游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生态旅游与传统自然旅游的最本质的区别。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可持续性应用于指导自然之旅就要求旅游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尊重和保育旅游目的地的生命、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维护旅游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并与旅游地社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关系,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推动生态旅游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协同发展。
我国学者也对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郭来喜在《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中提到,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形式多样,既能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卢云亭等人(2001年)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是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机构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立足于2个要点:(a)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b)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伤害(杨桂华等,2000)。然而,从生态旅游的起源、国际以及国内给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对传统大众自然旅游的一种“生态修正”,可以说生态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因此,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应包括以下4个要素特点。
随着生态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开展,生态旅游地环境教育功能将得到更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的扩大,包括开发者、决策者、管理者等;二是教育手段的提高;三是教育意义更大,全民环境素质的提高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职能。
五、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自然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冲击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及其旅游利益相关各方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育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例如,在卢旺达原始森林中观赏野生动物时,传统旅游允许旅游者进入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并随意地嬉戏野生动物,而生态旅游采用对旅游资源(野生动物)影响最小的手段,如利用望远镜对野生动物进行远距离观察等。
保育是生态旅游的特征功能,也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最大特点。原生的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是生态旅游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保育旅游对象的健康与完整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尊重或赖以生存的东西。生态旅游要求人们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与人文的体验,理解、欣赏当地的环境与文化,从内心尊重当地的文化、所有生命及其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促进当地的环境与文化协同发展。
美国国家旅游资源审查委员会(1973年)认为,旅游是除工作外因任何目的离家旅行至少80km(单程)的活动,而不管是否过夜。1998年美国旅游行业协会认为,旅游是除工作外因任何目的离家旅行超过160km的活动,不论其逗留时间长短。在加拿大一般采用单程80km。
生态旅游者则不会在意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就是以牺牲旅游者舒适性而达到环境保育效果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艾伯特.H.古德,2003)。因此,生态旅游的距离主要取决于目的地离常住地的远近,而对交通便利条件没有舒适性要求。与大众旅游概念不同的是,生态旅游对旅游对象非常强调,西方国家认为生态旅游的对象应该是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东方国家还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杨桂华等,2000)。实际上,2002年联合国出版物也明确指出,生态旅游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部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三部分,这就与东方国家的生态旅游概念非常接近。
4.原则要素
传统旅游概念很少或不强调原则要素。传统的大众旅游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一是旅游技资者、开发商的利润最大化;二是游客感受的最大化。很少甚至不考虑当地居民、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等的收益,没有将环境成本考虑进去。而生态旅游对这一要素非常重视,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的一种负责任、低冲击的旅游(卢云亭等,2001),不仅要求核算环境成本,而且要求对旅游从资源勘查到旅游活动结束进行全过程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审计。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生态旅游应以保育环境和维系当地人福祉为准则,为了进一步强调生态旅游对当地人的责任,2003年将定义中的“维系”换成了“改善”。实际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就包含着负责任、低冲击、讲求环境伦理等意思在内。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们对生态旅游更加关注。1981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保育专家H.Ceballos Lascaráin首次使用西班牙语Turisimo ecologico来说明生态旅游形式;于1983年第一次创造使用“Ecotourism”一词以游说保护北犹加敦的湿地作为美洲红鹤繁殖地。1987年H.Ceballos Lascaráin在题为《生态旅游之未来》中指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研究、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及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从而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的正式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