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2

1.对于古今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作者信手拈来,巧为己 用。比如借法国《列那狐》中的生花妙笔“西洋赶驴子”的典故,
讽刺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常用的“技巧”。 2.书中诸比喻奇趣横生,又蕴含深刻的哲理或者一针见血的 睿智。比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 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 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 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 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 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 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 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 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 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 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 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主旨深邃, 在小说艺术上有很高的境界。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 时弊”,将讽刺的锋芒寄寓 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 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 廖廖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 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 入木三分。
读书方法指导
讽刺文学历史悠久。西方文学里的讽刺, 可追溯到古希腊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里的 讽刺,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 “惩劝”,既有入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 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讽 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 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 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 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简介
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 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 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 “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 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 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 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 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 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 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 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 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 求。
学习目标
1.赏析《儒林外史》。 2.指导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 3.简析《围城》和《格列佛游记》。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 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18岁考取秀 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 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 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 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文 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
游 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
பைடு நூலகம்
记 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
》 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
探 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 究 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
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
英勇斗争。
主要特色
1.《格列佛游记》以童话式的叙事风格,尖锐而深刻地讽刺 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现实。如描写小人国的党派之争,他们以鞋 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实际上,这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在大人国,格列佛 曾洋洋自得地向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不料却招来 一连串的质问。如格列佛介绍说,火药枪炮威力无比,能使敌人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愿意把制造军火的办法献给国王。国王 听了非常惊诧,不理解像格列佛这样“卑微无能的小虫”为什么 竟如此残忍。而在没有金钱、没有军队和警察的慧骃国,格列佛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英 国作家,被称为英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 家和讽刺小说家。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 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
斯威夫特在早年就接触到了当时的社 会政治,开始养成分析事物的才能和敏锐 的观察力。对于一位讽刺作家来说,这都 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究 柔嘉;表面文雅实则自私刻薄者,如苏文纨;此外,还
有如高松年老奸巨猾者,如韩学愈猥琐恶毒者,如顾尔
谦阿谀逢迎者……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还有人看到的,
是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荒凉。幕幕滑稽剧反映出世间百
态,而“围城”,象征了人间的处境。所以有人说,这
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独和彼此间无法沟通的小说”。
主要特色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直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 物的刻画上。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他们行藏不 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让 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章 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上,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呈现 出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的体会。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写了许多人物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 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事则廖廖数笔,比 较简短,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 故事,讲给大家听。
1.梳理故事情节,准备简要提纲。 2.抓住故事梗概,注意生动细节。 3.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
许多语句因此成为文艺青年中流行的“语录”。
其他如作者给人物命名时透出的冷嘲、在悲悯感叹中透出的 热讽,不一而足。《围城》的讽刺幽默,蕴含着作者深厚的学识 素养,带着机敏的个人气质,显露出透彻的现实观照,形成独特
而奇崛的风格。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 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长 篇游记体讽刺小说。1726年在英 国首次出版便受到读者追捧,一 周之内售空。出版几个世纪以来, 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 国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是最具影 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 为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书目。根 据其内容改编的电影分别于1977 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荧 幕。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 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 原著。
3.在续写中尝试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 示主题。
自 主 阅 读 推 荐
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中心,以他留学回国后的工
作、恋爱、婚姻等生活经历为主线,“从他的眼里看事,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 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古人评《儒林外史》:“读竟乃 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今人评论说:“《儒 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 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 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 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儒林外史》写于数百年前,为何至今仍 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 的联系之中。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 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 或许会感到隔阂,阅读时需要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 对象,把握作品主旨。
斯威夫特在晚期的作品中,斥责了英 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 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剥削本质。就 在这个时期,斯威夫特完成了他的不朽的 讽刺杰作《格列佛游记》。
小说以里梅尔·格列佛(又译为莱缪尔·格列佛)
《 船长的口气叙述周游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
格 列 佛
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飞岛国、慧 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 和罪恶。还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 念,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
1.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
2.边读边批注,选择立论材料;阅读前人评点或研究 著作,深化理解。
3.从反面人物形象上体会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专题三:续写故事。
《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书中的人物常常 在登场数回后旋即退场,从此不再出现。他们退场后的生 活将会如何?会有哪些故事?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发挥想 象,续写他的故事。
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人,而是以之为 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 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丧 魂失魄的人物形象,其用意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 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 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 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 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吃人”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 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徵君等。这些 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 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 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 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 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 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 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作 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 厄运。
《 从他的心里感受”,呈现出多重的围城。有人看到的,
围 是欲望的沉沦、爱情的痛苦和婚姻的绝望。方鸿渐、唐
城 》 探
晓芙、苏文纨、赵辛楣、曹元朗、孙柔嘉等一干男女, 在情场角逐中演绎出种种可笑、可叹、可悲的风波。有 人看到的,是旧中国病态知识分子的群像。懦弱无能而 尚存正气者,如方鸿渐;外表柔弱而城府颇深者,如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