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0三年中考04 常见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一、单选题1.(2020·宁波)在科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答案】C【解析】A、通过装置可以看出,乙装置的反应容器体积小,里面密封的空气就少,则药品消耗少的说法正确;B、乙装置比较简洁,空气只存在于注射器内,而甲装置的气体除了集气瓶内的外,导气管中也含有气体,因此可以减少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的说法正确;C、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故说法错误;D、乙容器内径相等,通过注射器上的刻度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2.(2020·绍兴)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A、变量是水和酒精,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A不符合题意;B、变量是温度,该实验是为了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C、变量是可燃物的种类,该实验是为了证明不同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D、变量是空气,该实验是为了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3.(2020·杭州)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牧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答案】A【解析】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故A错误符合题意;B.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不合题意;C.蜡烛火焰从下到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沉积在容器底部,即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故C正确不合题意;D.蜡烛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4.(2020·杭州)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C【解析】A.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可以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为了回收二氧化锰,可以将得到的混合物溶解后过滤即可,故A错误;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应该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处,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故B错误;C.氯化钡不与盐酸反应,但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据此可以鉴别盐酸和硫酸,故C正确;D.铜和银都排在氢的后面,因此都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5.(2019·台州)消防安全,人人有责。
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答案】C【解析】A.提灭火器时,手越靠近瓶口,拉力的作用线就离重力作用线越近,自然越省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B.拔插销时,放开手柄,压力减小,插销受到的阻力减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动力臂越短,越费力,故C错误符合题意;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2019·台州)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答案】D【解析】A.由于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集气瓶中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烧杯底部,逐渐上升,因此低处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B.如果不移开玻璃片,那么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二氧化碳就不会继续排出,实验无法进行,故B错误;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阻断了与氧气的接触,故C错误;D.实验中,如果去掉高处的蜡烛,照样能够得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且不支持燃烧的结论,故D正确。
故选D。
7.(2019·嘉兴)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根据水的组成元素种类分析;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析;C、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D、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故答案为:B。
8.(2019·衢州)如图为小科与妈妈在牛排馆用餐的对话: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答案】C【解析】由小科与妈妈的对话可知,蛋白酶能够加速蛋白质的分解,这时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是为了使氧化铜完全被还原;故A不符合;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是为了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故B不符合;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故C符合;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是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故D不符合;故答案为:C。
9.(2018·杭州)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①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①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A.对比①和①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对比①和①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C.在①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D.在①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一种酸【答案】D【解析】A、①和①中,变化的是温度,但是①没有加热不能燃烧,①加热后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故A正确;B、在只有氧气的情况下硫仍能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B正确;C、①中紫色石蕊变红说明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C正确;D、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一定是因为硫燃烧产物为酸性,可能是该产物与水反应后的物质呈酸性;故D错误;故答案为:D。
10.(2018·嘉兴)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实验室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则下列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A. B. C. D.【答案】D【解析】A、由于15%的双氧水浓度过高,提前加水稀释可以减缓反应速率,但是使用的是长颈漏斗,在药品使用上不够节约;故A不符合;B C、先在烧瓶中加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最后加水,还没加水时反应已经在进行了,故B C不符合;D、先加入水和二氧化锰,然后通过分液漏斗控制双氧水加入的量,既可以节省药品又可以控制反应速率;故D符合;故答案为:D。
11.(2018·嘉兴)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资源。
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答案】D【解析】A、在生产中加入催化剂能够明显提高产量,有利于产品的生产,需要考虑;故A正确;B、塑料存在较大的污染,所以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降解;故B正确;C、化学性质的稳定性涉及产品的使用;故C正确;D、新型塑料原料来自二氧化碳,最终还是回到大气中,所以不需要考虑;故D错误;故答案为:D。
12.(2018·衢州)小柯做了一个趣味实验:他先将鸡蛋壳碾碎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套在盛有白醋的锥形瓶瓶口,然后把气球中的蛋壳加入锥形瓶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气球受到浮力B.冷却至室温时,瓶内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大C.反应没有气体生成D.反应没有热量放出【答案】A【解析】A、由图可知,冷却至室温时气球的体积比反应开始前变大,会受到空气的浮力,所以在测量质量时,由于浮力的原因会偏小;故A正确;B、冷却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在减小,所以气体分子的间隙变小;故B错误;C、醋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C错误;D、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的过程中,气球体积是先增大再减小,说明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13.(2020·金华·丽水)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第五十四颗导航卫星。
北斗导航系统将在国家安全、经济效益、技术储备等方面发挥作用。
火箭喷出的燃气温度高达1300①,发射塔下方的导流槽设有喷水设施,在火箭点火前几秒钟喷水,水在高温下大量汽化。
(1)升空时,火箭相对于发射塔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2)导流槽喷出的水汽化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火箭燃料贮存的________能。
【答案】(1)运动(2)化学【解析】(1)升空时,火箭相对于发射塔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是运动的;(2)导流槽喷出的水汽化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火箭燃料贮存的化学能。
14.(2020·温州)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
“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
如金属含有燃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中燃烧的“可燃空气”,也把它当作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