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
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
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
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
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
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
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
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
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
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
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
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
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
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
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
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
这样,到达异
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
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
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
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
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
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
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
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
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识
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
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原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
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
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历来被人们所推重的是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
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头两句直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骤生寒意,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区,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涵大为深厚。
第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尾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
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
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
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
而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是《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
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这首七绝,诗人深深地掩藏自己的心事,知识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
眼见友人离去,帆船渐渐远去,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仍在谪居地,遥无归期。
诗中的一个“孤”字语带双关,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绪。
而一个“浮”字更激起了心中的愁云。
一个浮字让人有人浮与世的感觉,漂泊之感更加浓厚。
第三句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
于是,诗人心中凄婉的心事在这秋景中浮现,随着这湖水起伏荡漾,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具体的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与诗者,妙和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在送别诗中,景是触发感情的媒介,情是景最终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