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为使刺激较舒服,电流强度通常采渐升 及渐降之方式。 坡升时间可由 0.1~10秒,坡降时间也由 0至数秒钟。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治疗时间依病患种类、症状严重度与治 疗目的而不同,通常一次15分至数小时, 由一ຫໍສະໝຸດ 期2次至每天数次 。安全准则
绝对禁忌症:装配有心脏起搏器、出血或有血 栓性栓塞危险性病患,病情尚未稳定之病患 相对禁忌症:一般心脏病患、感觉缺失病患、 癫癇病患或怀孕妇女也要小心使用。

电极片种类:

导电性金属片 碳矽橡胶电极片 目前以合成性胶片加导电胶片较普通且便利, 但仍依临床适用与皮肤敏感性而定。 由於FES大部份会引起肌肉之收缩而产生动 作,因此电极片以具柔软度会紧贴皮肤较 佳。
电刺激参数




极性 电极波波型 电流强度 波长 波频 刺激周期 坡升时间和坡降时间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改善肩关节脱位

对于中风病人,避免或是矫正 其中风后之肩关节脱位,



电流强度逐渐增至 MTC ,将关节 维持在功能性的正确位置, 波频为35pps, 刺激时间15秒,渐渐增加为25秒, 休息时间由 30 秒渐渐减至为 2 秒 钟, 治疗时间由开始 10—15分钟,逐 渐增至可连续数小时。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主动电极可以放在髂后上嵴 之稍下方,分散电极可放在 臀部下沿臀大肌的肌肉上.

肩关节处肌肉
用於加强肌力或诱发动作, 对於有中枢神经损伤或脊 髓损伤之病患,加强其肩 部外展、屈曲之动作,同 时对於冰冻肩或肩手症候 群之病患,也可用电刺激 降低其疼痛。

肘伸直肌

增强神经科病患其肘伸直之 动作控制,或降低肘屈曲肌 之挛缩或痉挛。
电流强度

一般最高是100mA,一般人於10-20mA之电流 强度即有反应,治疗时依刺激感觉神经或动作 神经之目的而调整电流强度,但应在受刺激者 可忍受范围内。
波长(PULSE DURATION)
波宽在是否可引起有效的肌肉收缩及病 人的舒服度之影响占著非常重要之角色。 临床上以200~400 μsec最多见。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
学习目的
了解FES的原理及参数 熟悉FES在各肌肉的电极刺激点 掌握FES的临床使用方法

一、应用原理
利用电刺激动作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以 达到增加肢体的功能性活动
电极片系统
表面电极片(surface electrode) 透皮的电极片 (percutaneous electrodes) 或是植入式电极片 (inplanted electrode) 。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20度、 <40度。

刺激强度:一般逐渐增至MTC 波频:25~35pps 刺激时间6秒,休息时间4~25秒 渐升时间1.5秒,渐降时间0~1秒 刺激时间一般由睡觉时间开始,每次 8 ~ 10 小时,慢慢增加到整天都可以 使用电刺激。

波频(PULSE RATE)


波频之单位为每秒之脉波数(pulse per second,简称 pps)。 波频与肌肉收缩的品质与肌肉疲乏的快慢有关 理论上波频愈高,则阻抗愈低、愈能产生较大肌肉 收缩力量,但神经肌肉交接处之神经传导物质愈快 用完,容易造成疲乏。 在寻找运动点时,通常使用1~5pps,一般训练时皆 使用30~50pps。


诱发腕伸直肌,主动电极位在 肱骨外髁的下侧方 增强手指伸直肌,则主动电极 要稍往远端,约在手前臂的中 央
腕/指屈曲肌

通常用来增加肌肉力量或是增加腕指关节屈曲 活动度。


若欲刺激腕屈曲肌,主动电极放在比较近端的 前侧手臂,分散电极则放在手臂前侧远端处, 在屈曲肌腱上; 若要刺激手指屈曲肌,则需要更小的主动电极 片,在前臂比较靠近肘关节内侧,分散电极片 放在接近腕关节处。
1.极性
在双极刺激状况下,若使用不对称双相波,则 负极当主动电极可引起较大肌肉收缩。 负极有较高浓度带负电离子,可造成去极化引 发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电极波波型

单相波 双相波 单脉波 脉波丛




大肌肉-对称性双相方波 小肌肉-不对称性双相方 波 单脉波-上肢小肌肉 脉波丛(苏联波)-大肌 肉
主动电极放在股外侧肌的肌腹上, 将分散电极放在髌骨上方。 同时刺激到四条肌肉可使用双组 电极之方式。

髋外展肌

常用在其髋外展肌较晚恢 复的不完全的脊髓损伤病 患;或是中枢神经病患, 有明显的剪刀脚姿势。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骨盆嵴之稍 下方;分散电极则放在股骨大 转子上方。

髋伸直肌

用来增强髋伸直肌,协助 维持良好直立的髋伸直姿 势
其电极摆放在靠近拇指之外侧,在拇指对掌 肌之外侧,分散式电极则放在前臂背侧远端 1/3处,腕及指伸直肌肌腱上。

三、临床应用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改善肩关节脱位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矫正垂足步态:主要刺激患侧之踝关节背屈肌 及膝关节伸直肌,于摆动期时刺激踝背屈肌, 站立期时刺激膝伸直肌。其触动开关可在脚跟 或助行器之扶手上。




电极片应避免放置於颈部前方,电刺激不要横跨 或穿越胸廓,伤口或伤疤处与脂肪组织堆积处不 要放电极片,电极片也不宜太接近伤口缝合处。 对於刚完成骨科手术病患,在使用NMES配合运动 治疗时,需与开刀医师讨论肌肉活动之安全限度。 对脊髓损伤病患要注意使用电剌激中或後有无反 射失常症状。
为避免电极片施用对病患产生电学、 化学或机械性伤害。 对於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使用功 能性电刺激引起中度以上肌肉收缩可 能有困难。
主动电极较小,放在後三角肌下 沿,而其分散电极放在鹰嘴突上 方。

肘关节屈曲肌

肘关节屈曲肌常与肘关节 伸直肌一同进行交互性的 电刺激,引起肘关节之动 作。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肱二头肌的 肌腹上,分散性电极则在肱二 头肌的肌腹远端上 。

腕/手指伸直肌
通常为促进动作控制、增进肌 肉力量,以及改善高张力及关 节挛缩之现象。
掌内肌肉

通常为剌激蚯蚓肌与骨间肌, 以加强夹握的能力。
主动电极放在腕豆骨骨头的近端, 将分散电极放置在前臂掌侧,靠 近手指屈曲肌的肌腱上,以造成 掌指关节弯屈以及指间关节伸直 之动作。 若要造成整个手指屈曲之抓握动 作,可用两组电极再合并手指屈 曲肌之刺激。


拇指肌

中枢神经障碍,手指通常有屈肌痉挛, 大拇指常保持在内缩与屈曲之姿势。
刺激周期
周期为刺激时间除以全部周期之百分比。 中枢神经障碍病患通常以1:5开始,而骨 科病患以1:3开始,随著病患进步,再逐 步调整刺激周期。 临床上一般刺激时间为 5 ~ 20 秒,休息时 间为5~60秒。

坡升时间(RAMP UP TIME) 与坡降时间(RAMP DOWN TIME)

二、肢体肌肉之刺激
踝背屈肌
踝跖屈肌

骨科关节炎病人或中枢神经 障碍患者。
刺激腓肠肌:主动电极放在小腿 后侧较上方处 刺激比目鱼肌:主动电极放在腓 肠肌下方


股四头肌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後或膝关 节软骨受伤或韧带受伤的手 术後病人, 中枢神经受伤之病人,行走 时可用电刺激股四头肌,有 取代支架或作为动作再教育。



在电刺激之前,需让儿童慢慢接受电刺激之感 觉,然後才能将电量逐渐增加到可以产生功能 性肌肉收缩的强度。 电极片需将尺寸缩小,以免造成刺激到不必要 的肌肉。 在治疗儿童时需注意儿童非口语之沟通方式, 以了解刺激是否强度太强,如注意观察孩子的 脸上表情,他的呼吸、心跳以及其他肢体动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