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小古文

三年级小古文

三年级《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文。

3.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明白古文大意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2.渗透古文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船和剑的贴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虽小,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作?
生:寓言
板书:寓言,提示“寓”字。

生书空,说笔顺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叫做《刻舟求剑》,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刻舟求剑》是出自哪儿?师简介《吕氏春秋》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出自《吕氏春秋》的寓言。

首先,请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常所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
3 .师:古文是古人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这种不太好理解的古文。

学习古文也有一定的方法。

(板书:方法)
4.学习古文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读准字音(板书:读准),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古文部分,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5.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现在就来考考你们。

PPT出示:遽、契,考察音准。

(全班一起跟着小老师读)
6. 师:这两个字都会认了,那么其他的字是否都能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出示全文)
生齐读古文。

7.要读好古文,除了读准字音,还必须能正确断句,这样才能将古文读通(板书:读通)。

而要做到正确断好每一句,就必须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做到。

现在,先请同学们标一标古文有几句话。

8.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古文中比较难懂的字圈出来,并结合译文,找到它的意思,批注在书上。

生自读,批注。

9.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都在认真的读,认真的做批注。

那么,这几个字的意思你都理解了吗?
出示遽、契、惑,考察字意。

10.师:除了这三个字以外,古文中还反复出现了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比如:其、之(PPT出示)在古文中将它们圈出来。

师:看来我们平常不常用的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两句话中的“其”和“之”。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出示)
师:这两句话中的“其”、“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1.师范读、生倾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听了老师读,下面老师也想听一听你们读的怎样。

生齐读
12.自读本文,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生自读,举手汇报。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楚人不慎将剑坠于水中,他采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寻剑,结果没能找到剑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
1.你从古文中的哪一句话知道了事情的起因?
生:剑坠于水(板书)
师:谁来说一说“剑坠于水”什么意思?
生说意思,师贴板画
2.师:假如你也是一位渡江的人,你的东西不小心掉进了水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你会怎样做?
3.师:楚人又是怎样做的呢?用古文中的话说一说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PPT出示) 生齐读
4.师:楚人之所以用这种方法寻求自己的剑,当时他的心里可能是怎么想到呢?生说楚人心理活动
5.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楚人所说的话
生感情朗读
6.师:你认为他采用刻舟求剑的办法能够找到剑吗?请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楚人不能找到剑的原因。

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PPT出示此句)(板书:舟已行剑不行)
师请一名生上台用贴画演示这句古文。

(生贴,师读,贴完后,师指贴画,全班齐读)
7.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等船停下来后,船和剑的位子就发生了?
8.师:他没有看到事物发生的变化,难怪他找不到自己的剑。

你对楚人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带着你的体会读最后一句。

(PPT出示此句)
9. 师:学了这个寓言后,相信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寓言故事,知道了做事情要讲究方法,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指板书,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