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2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18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2.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

3.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4.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三种类型。

5.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一一——、手势、面部表情、——和体态等来表达。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后面的括号内,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正”或“误”)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 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 )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

( )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 )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隐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3.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试卷代号:115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小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一、填空题(共6小题,共lo分)1.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2.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3.工具媒体4.对抗5.功能目标6.副语言眼神二、判断题(共5小题,共10分)1.错2.错3.对4.错5.错三、简答题(共4小题,共40分)1.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汁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眼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4.教学艺术的特征(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四、论述题(共2小题,40分)1.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

包括:①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米会越困难。

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

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①校长。

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

②教师。

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

(3)学校外部的因素。

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②政府部门的影响。

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举例适当,计5分]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依据:(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

(3)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发展总是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

(4)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能联系实例分析,加3分]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3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6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和——。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顾及———。

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的一——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每题2分,共10分)1.“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 )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教学?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试卷代号:115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忠实观生成观2.工具媒体3.内容学生的特点4.结构要素5.学生自学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对2.错3.错4.对5.对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2.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3.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

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

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

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

(2)弊端。

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

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

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

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

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

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

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

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

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

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2.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

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

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

(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计。

一10分]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题5专业:教育管理(本) / 课程与教学论人气指数:2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和———.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和其他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