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死磕
杭州有一位50多岁的电焊工人,掌握了一种国内领先的电焊技术。
他学历不高,也没有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是硬靠不断琢磨钻研得来,用大白话说就是死磕出来的。
做任何事情,只要持续、热忱、死磕,就像一个匠人一样,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前几天看了一篇医学方面的报道,有些感慨。
说的是全国著名的华西医院在抗感染方面全国领先,并不是华西医院的杀菌设备有多先进高超,也不是他们的医疗流程有多么的严密,他们的秘诀就是让医卫人员规范地洗手。
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了,抗感染和洗手有什么关系?洗手人人都会,难道这竟是一家大医院的秘诀?
答案是肯定的。
洗手的确非常容易,但如果严格规范地按“七步洗手法”来进行,就不容易了,这先要用杀菌皂涂抹,双手交叉不断揉搓,再用清水至少冲洗二三十秒,用灭菌毛巾擦干手……医院若没有要求医卫人员规范洗手的死磕精神,怎么可能做得到?
这世上有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一天两天的大家觉得容易,但用一生去做,像匠人一样死磕去做,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他们往往会在公认的“医疗常识”中败下阵来,明明知道不彻底清洁手部卫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但最后还是会败给惰性和侥幸。
“常识”是需要死磕的,往往没有变通余地。
因为这种常识是经过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换来的。
“七步洗手法”源于1846年,当时维也纳妇产科医生泽梅尔魏斯敏锐观察到:同在一家综合性医院的两个产科病房,产妇的死亡率有明显区别。
其中,第一产房产妇主要由医生接生,死亡率达到16%;而第二产房的产妇由助产护士接生,死亡率为7%。
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医生在解剖室完成尸体解剖后就直接为产妇接生,故推测医务人员的手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于是,泽梅尔魏斯医生要求医生在为产妇接生前,必须用漂白水清洗双手。
几年之后,第一产房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
泽梅尔魏斯因此也被公认为手卫生的“鼻祖”。
关于医疗界的“手卫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就出版了第一版的国家手卫生指南。
而世界卫生组织手卫生指南已连续出了三版,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手卫生。
实际上,这样的医疗常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在认识上存在误差,但对于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卫人员来说,“洗手”与医疗感染之间的关联不可能不知道。
问题在于,如果执行规范的洗手方法,那么,医生每天就会耗费大量时间来清洗自己的双手,没有“死磕”精神,不可能做到。
而“死磕”精神并不能靠外力奏效,往往是出于对常识的尊重,对患者生命的尊重。
之所谓“医者佛心”,心有怜悯,即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他人。
唯有如此,才会生发出死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