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纱机的紧密纺技术改造

细纱机的紧密纺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熊磊,邢明杰.Soh鼍pun、¥itospuu紧密纺减少毛羽机理对比[J].现
代纺织技术.2006,(3):19—20. E2]傅培花,等.紧密纺纱线中纤维的捻度分布及内外转移情况[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一100. [3] 房英杰.王爱萍。等.紧密纺纱与传统纺纱成纱质量对比[J].纺织
(2)纱线伸长、强力等机械物理性能提高,从而减 少了飞花和断头,纤维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吨纱用棉量。
(3)纤维在纱线中排列均匀有序,条干cy值有明 显好转,纤维蓬松度降低。纱体起毛、棉结和织物起球 等现象减少,成纱性能和结构得到改善。
(4)成纱捻度较低.故织物光泽和手感柔软细腻, 穿着舒适性提高;织物外观质量精细.布面轮廓清晰程 度高,提高了织物耐磨度和面料档次J1。
中图分类号:TSl03.2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044(2008)10-0052-03

Compacting spinning technique transformation of spinning frame
LIU Xin—xiong,HAN Qi,WANG An—m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为问有一异型
吸附填块一异型吸风装置,截面形状为由宽变窄的
斜向的V形吸气槽。该吸风装置比纺纱导线稍高,纱 线经过这个位置时,横截面变小,纱线更加有规律,通 过在普通细纱机上的模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目前以 上两种装置正在建模做仿真处理。
紧密纺技术独到的成纱原理和优点使许多纺纱企 业将紧密纺细纱机列入了采购计划,但是国外设备价 格昂贵,投入成本高;紧密纺对清洁工作和环境等条件 要求高,纺纱器材和能源消耗等运行费用较大,并对络 筒工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密纺只适宜纺纯棉精梳 纱等有限的纱线品种,而且国内许多企业资金和厂房 等硬件设施不足,以上种种原因限制了紧密纺技术在 国内的发展和推广。 1.3现有紧密纺装置的技术分析
近年来在环锭纺基础上开发了减少毛羽的新型纺
纱技术,其中主要以机械卷绕减少毛羽的索罗纺(蕲
lospin)和以气流减少毛羽和消除纺纱三角区的紧密纺 (Compact spinning)为代表…o 1.1紧密纺的优点
(1)减小了加捻三角区,较大幅度地减少了毛羽 主体——短毛羽,极为明显地减少了有害长毛羽_1。
紧密纺纱装置按纤维集聚的实现方式分气流集聚 型和机械集聚型。按照牵伸不集聚,集聚不牵伸纺纱 设计原则,气流集聚型是利用透过凝聚元件的系统的 侧向作用力将须条边缘往须条主体集聚,采取有吸风 集聚作用的下罗拉设计,包括罗拉集聚型、皮辊集聚 型、胶圈集聚型、网格圈集聚型。其中网格圈集聚型又 分为罗拉阻捻式和吸风组件阻捻式。
浮八 沪( ‘



。j
.)
4-
L。

瞳多
÷每奏L蚕崮_r
图2立达ComforSpin纺纱装置
3 吸风组件阻捻的网格圈集聚型紧密纺
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开发的紧密纺装置,结构不很 合理,很多没有经过大范围的实验并得出非常信服的 结论,推出的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影响纺纱质量 的几个主要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吸风管等专件的设计、 整体结构不过关等。8 J。有的国产低成本机械集聚式 紧密纺装置结构比较简单,只是增加了一个集柬器和 集束罗拉,聚集效果比较差,纱线质量改变小。
目前,紧密纺细纱机主要生产厂商有:瑞士立达、 德国绪森、德国青泽、意大利马佐里和日本丰田。这5 家公司的紧密纺纱系统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运用了 上述纺纱原理。目前紧密纺的技术大多为以上公司垄 断,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专利保护愈来愈重视,国内若沿 着国外的思路去开发紧密纺.将很难突破已经形成的
技术和专利保护网的封锁一J。 2 紧密纺集聚方式的研究与分析
汽 图3机械 气
升~叶.汁斗一v4 Qq翘渊—知
为燃
图4气流集聚纺构件
从微观上看,细、短、软、滑、直的纤维较易挤向吸 风口,形成下层纤维;反之则易形成上层纤维。在收缩 阶段,发生的是纤维上下分层转移。加捻阶段,由于须 条宽度比传统环锭纺小,所以边缘纤维与中心纤维的 向心压力差也比传统环锭纺小,纤维内外转移的程度 就没那么激烈。但由于有向心压力差,所以仍会有内 外转移现象。在捻度径向分布规律上,使纤维在排列 紧密和较好结构的情况下被加捻,转移螺旋线较为规 则。可以看出纤维先发生上下分层转移,然后再发生 内外转移,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环锭纱不同的纤维径向 分布规律和不同的纱线结构。
现对绪森的紧密纺装置(见图1)和立达的紧密纺 装置(见图2)作简单分析。
图l绪森Elite纺纱装置 (1)绪森的紧密纺纱装置。该装置在原前下罗拉 前增加一根异形截面吸管,吸管套有用柔性的织物圈、 吸管与运动的阻捻胶辊组成阻捻钳口,在气流导向口 对应的织物圈上发生凝聚作用,并且延伸到阻捻钳口。 其将传统环锭纺前罗拉用一个带孔的抽吸滚筒代替, 并且在滚筒内部固定一特殊的通过气流的斜管,形成 负压的抽气系统,从而使气流从外面流人滚筒里面。 经过牵伸后的须条进入带孔抽吸滚筒上两个皮辊(分 别为前上皮辊和夹持皮辊)之间,纤维束受负压气流 的压缩与控制,在负压气流与一定角度的吸风口复合 作用下,纤维束横向缩小,使几乎所有纤维都有规律地 捻合到纱线中并柔和地转化为成纱的宽度,加捻三角 区变得非常小,从夹持辊和抽吸鼓形成的钳口出来的 须条马上被加捻成纱线。该装置可纺制包括超细纤维 在内的各类纤维。通过改变两胶辊间的直径比或齿轮
Abstract:After蛐aly2ing the compact spinning equip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aspect of spinning principle and mechanical
fbu啷of functions and aiming at meeting¥olne special customers and the market.several kinds of typical compacting spinning
细纱机的紧密纺技术改造
刘心雄,韩琪,王安民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674 J
摘要:从纺纱原理和机械功能角度对国内外的紧密纺设备进行了分析,针对特定的客户市场定位,探讨了国外有代表性的
几种紧密纺纱装置和国内机械聚集式紧密纺装置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优化和验证。
关键词:环锭纺;紧密纺;优化设计;细纱机
国外可用以改造的紧密纺设备中,以绪森气动式 和Roeos为代表的机械式装置为典型,前者可以单独 对普通细纱机改造,但是价格高昂并且耗材价格高,不 适合大多数中等规模的企业。后者虽简单,但是不适 合多数企业的一般品种一-。
作者利用比较成熟的传统纤维内外转移技术,提出 了改进的避开专利的紧密纺方案及其装置,消除了现有 机械集聚纺纱技术所采用的集聚后直接握持的缺陷。已 经过理论分析和论证,目前正在进行仿真模型试验。
从结构上来说,该方法属于吸风阻捻而不是罗拉 万方数据
阻捻,属于综合凝聚的方法.它不采用昂贵的罗拉凝聚 和特殊专件消耗极大的皮辊胶圈和网格圈,吸附机构 和青泽产品以及马佐里的网格多孔胶圈有一点类似, 但是不用打孔胶圈。吸附原理上,其不采用在上皮圈 中的异型吸附块,安装相对简单,可加装在普通的环锭 细纱机上,可纺制不同细度的细纱,投资成本较低。对 于控制罗拉上的上皮圈,其消耗相对二罗拉皮圈要多 一些,但是因为其作为纺织专件,价格便宜。
气流集聚纺工艺路线为:牵伸须条_下吸气流集 聚(收缩须条)一集聚系统握持_加捻J J。
气流槽聚纺的工艺路线是:牵伸须条_+“沟槽+ 气流”集聚一加捻。7 3。
机械式紧密纺纱技术是利用机件的结构等物理属 性将牵伸后的纤维收缩并聚合,使边缘纤维快速有效 地向须条中心集聚,最大限度地减小纺纱三角区,从而 减少纱线毛羽。机械集聚与气动集聚的凝聚方式相 比,纱条少了一个偏转包覆的过程。
1紧密纺纱方法的出现 传统环锭纺存在两大缺点: (1)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加捻过程中须条纤
维的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影响了纱线的机械物理性 能,如单纱强力、断裂强力、纤维的强力利用率等。
(2)加捻三角区造成了须条中纤维的两端不能很 好地被捻入纱中而形成毛羽,这也是目前环锭纱毛羽 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关键。
abroad and
designing ideas of mechanical compacting spinning devices at home are studied for their optimization.
Key words:ring spinning;compacl ring spinning;optimization design;ring spinning frame
万方数据
传动比,可调节集聚区内的张力牵伸。但是由于织物 圈在工作中处于长期的摩擦状态,为易损件,故需要经 常更换,不仅提高了运行成本,而且由于更换构件的时 间消耗.降低了机器的生产效率。
(2)立达的紧密纺纱装置。用直径较大、带有密 集小孔的钢质空心滚筒代替前下罗拉。其上装有两个 胶辊,前胶辊通常称为握持胶辊,与前罗拉组成握持钳 口,后辊称为牵伸胶辊,与前罗拉组成前牵伸钳口。负 压气流透过滚筒小孔在两胶辊之间对须条产生集聚作 用。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无易损件。但造价高,不能 在普通细纱机上加装和改装,不便普及。就其性能来 说,由于使用了大直径滚筒代替前下罗拉,因而使浮游 区长度增大,不利于对较短纤维的控制。
4结论 紧密纺纱技术的研发应在国外成熟的紧密纺技术
和国内现有技术,特别是在吸收已有的专利技术的基础 上,抓住纤维集聚技术这一核心,合理控制集聚程度,对 纺纱器材的适应性作研究,且针对国产机型的优劣和市 场容纳度,确定一个现实合理的方案,进行国产化开发。 另一方面结合国内企业的生产条件,积极开拓创新并避 免重复研发,力争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紧密纺技术。 推出产品时要把握尺度,避免发生侵权u引。6r9r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