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及责任承担【摘要】在产品责任中,关于生产者与销售者在承担责任时,应当适用的归责原则以及两者对外是否要承担的连带责任的问题上,由于现行相关法条表述上容易产生疑义,学者们也对此有着不同的意见,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
适用正确的归责原则是追究侵权人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相应的法条进行分析,结合立法目的和价值取向,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严格责任;责任承担;连带责任
所谓产品责任,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而给他人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财产的损失时,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国对“产品责任”的最早规定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了“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运输者、仓储者对此负有责任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
除了产品责任之外,我们也还经常看到另外一个词,即“产品质量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下称“《产品质量法》”)第4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产品质量法》中所规定的责任方式不仅包括民事责任,同时也包括了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并非相同的概念,前者所指向的责任承担方式仅指民事责任。
一、产品销售者所适用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基本规则和根据。
归责是解决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以什么作为承担民事责任依据的一个基本准则。
适用不同的责任原则导致行为人最终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有所不同。
[1]产品生产者在产品责任中承担无过错责任已成为共识,在这一问题上也几乎不存在着什么争议。
因为无论是《民法通则》第122条、《产品质量法》第41还是《侵权责任法》第41条,均表明了生产者在产品责任中应当承担的是严格责任。
但是,对于销售者到底是应该适用严格责任还是过错责任,则存在着分歧。
之所以会导致学者对该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以及司法实践中出现互相矛盾的判例,主要是因为相关法条的表述存在着问题。
《民法通则》第122条的表述为“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此可以解读为销售者在产品责任中也应该与生产者一样承担严
格责任。
但是在《民法通则》之后颁布的《产品质量法》第42条“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该法条
的内容规定了销售者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存在过错,或出售来源不明的产品。
《侵权责任法》也作了完全相同的规定。
笔者认为,销售者在承担产品责任时应该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首先:依据《产品质量法》第43条的规定,该条是关于受害者选择索赔对象的规定,它表明受害者在索赔时享有选择权,既可以向生产者索赔也可以销售者主张。
这主要是出于保护受害人利益、方便其索赔的考虑,由于对缺陷产品负有责任的可能涉及数人,如果要求受害人分别找这些人索赔是很不方便的,难度很大。
[2]既然是为了方便受害人得到赔偿,那么也就表明无论受害人是向生产者或是销售者主张赔偿,其所能获得的赔偿是相同的,否则,受害者的请求权内容及权利的实现可能会因为选择的责任主体不同而不同。
试讨论,如果在销售者在向被侵权人承担产品责任时适用的过原则,那么受害人如果将销售者作为被告予以起诉,他在举证时不仅要证明产品缺陷、损害结果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还需要证明销售者对此损害的发生存在过错,这也就等于给受害者加大了索赔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与销售者不再是任意选择的关系,而是一种递进关系,受害者只有在无法对生产者进行索赔时才会选择向销售者主张损害赔偿。
很显然,这就会背离了该条的立法目的,也大大降低了该规定的立法价值。
因此,在产品责任的承担上,只有地生产者和销售者适用相同的最好不相见原则,才能
真正地保障受害者的权利。
其次,应当正确理解“产品责任”的含义。
“产品责任”是指缺陷产品造成他人损害时,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所承担的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3]由此可知,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是因产品缺陷而受到权益侵害的民事主体,也就是说在向受害人承担责任时才称之为产品责任,在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并不存在产品责任的问题。
《产品质量法》上所赋予双方的追偿权是指在承担了产品责任所引起的损害赔偿之后,在特定条件下,一方所享有的向另一方要求偿还的权利。
因此,追偿是就产品责任承担者内部之间而言。
《产品质量法》第43条的后半部分规定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向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在一定前提下,可向另一方进行追偿。
销售者追偿的前提是“属于生产者的责任”,由此可知,在承担产品责任时,即使是属于生产者的责任,销售者也应当先予以承担。
而第42条规定的过错责任是理解为在承担了产品责任之后,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进行追偿时判断的依据。
综上,结合《产品质量法》第42条和第43条的规定,销售者的责任可以归纳为对受害人的无过错责任和责任主体内部的过错责任。
二、销售者与生产者被列为共同被告时两者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
上文确定了销售者在被单独起诉时,应承担的是过错责任,但
是当其与生产者被共同起诉时,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原先将生产者与销售者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两者承担连带责任时,法官往往只判决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而以销售进行不存在过错为由而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笔者认为这些判决并不正确,销售者与生产者应当对受害者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责任人基于不同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损害事实,各自应负全部的赔偿责任,并因某一责任人的改造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一种责任形态。
[4]生产者与销售者是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被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而不真正连带责任也是因为相关的法律关系偶然竞合所发生的。
生产者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是因为其对产品缺陷的控制力,而销售者是因为经营者的产品质量担保责任,两个责任承担的理由不同,并没有主观上的意思联络;无论是生产者还是销售者,其对被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内容相同,者是各负全部赔偿责任。
而连带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条的表述,可得知是需要以“意思联络”为基础的。
[5]而且从《侵权责任法》第11条规定也可发现,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条文中虽没有直接出现“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名称,但是却以法条对其实质内容做出了立法规定。
而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内部责任追偿并不是基于责任分担的追偿,而是向最终责任人的追偿。
受害人如同时起诉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责任构成要件成立的情况下,法院则应依法确定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独立对原先承担全部责任的责任主
体,为保证原告及时获得有效赔偿,确定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应负连带责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官在处理以生产者与销售者为共同被告的案件时,不应在两个责任主体之间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而否认两者连带责任的承担。
参考文献:
[1]李仁玉,陈敦.民法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295.
[2]卞耀武.产品质量法诠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16.
[3]陈璐.产品责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
[4]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588.
[5]高圣平.论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及归责事由——以“产品责任”章的解释论为视角[j].政法与法律,20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