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的定义--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群,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2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3健康人群---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群。
4亚健康人群--指处在健康和有明显疾病两类人群之间的人群,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呈现体力下降、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等特点的人群。
5高危人群---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其发病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6病人--患有各种疾病的人。
7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出生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
9活产--即妊娠的产物全部从母体排出时,具有呼吸、心跳、脐动脉搏动或明确的随意肌运动4种生命现象之一即为活产10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11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一定人群中某病病例数(包括新、老病例)所占比例。
12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13感染率--是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14疾病谱--疾病从亚临床表现或先兆表现到临床表现和结局所呈现的所有表现形式。
15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又分为粗死亡率和死亡专率。
16死亡专率--指按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疾病种类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17婴儿死亡率--指年内不满1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全年活产数的比值。
18病死率--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19死因顺位--是指各种死因死亡数按其占总死亡人数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出的位次。
反映了某人群中的主要死亡原因。
20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医疗纠纷: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产生分歧而向行政部门或司法机关提请处理的纠纷。
21医疗事故--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的事件。
22 医疗差错--23 医疗意外--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虽然发生了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但不是由于医务人员过失,而是难以预料或无法避免的,与行为主观上有无过失并无因果关系。
不属于医疗事故,不承担民事责任。
24社区健康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通过收集与社区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社区健康诊断提供依据。
25社区健康诊断---又称社区健康问题,它是对收集的社区资料进行分析,推断现存的和潜在的社区健康问题的过程。
26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依赖的场所,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结构:指构成家庭单位的家庭成员间互动的特征,分为家庭外部结构和家庭内部结构。
27家庭外部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结构,即家庭的类型。
28家庭内部结构--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包括:29家庭角色--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所占有的特定地位。
30家庭权利--指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分为传统权威型、情况权威型和分享权威型。
31沟通方式--指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愿望、需求、价值观念、意见和信息等方面进行交换的过程。
32家庭价值观--指家庭在价值观念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态度和信念。
它的形成受家庭所处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33家庭发展周期--是指从夫妻组成家庭开始,到孩子出生、成长、工作、结婚和独立组成家庭,而夫妻又回到了二人世界,最后夫妻相继去世的过程。
34家庭护理--是指到服务对象的家中进行保健指导和实施护理的过程。
包括家庭健康护理和居家护理或家庭病床。
35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护理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实践活动。
36家庭访视--是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深入到服务对象家中,为了维持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的方式。
37家庭结构图--家庭结构图是提供整个家庭的构成、健康问题、人口学信息等的图示。
38社会支持度--体现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家庭内、外的相互作用。
用于判断家庭目前的社会关系以及可利用的资源。
39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40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降低本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41健康信念模式(HBM)--主要研究对个体预防性健康行为的预测,是1950年由美国从事公共卫生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
42健康教育--是引导人们自愿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维护自身健康,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大的保健措施。
43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
44个别咨询--健康教育者和医疗保健人员深入家庭、病室或在其他一切自然场合下开展咨询工作。
45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心肌缺血和缺氧的常见心脏疾病。
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46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发病急促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部血循环障碍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症。
泛指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等多种脑血管意外。
47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48食品交换法--将食物按照来源、性质分类,在同类食品中互相交换,使食谱丰富多彩,以调节病人的饮食。
49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50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比较强,可以引起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病人、病原微生物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传染源。
52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路径。
一般包括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土壤传播等。
5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受感染的人群。
54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或排脓血样大便。
55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肺部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通过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引起的肠道感染。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
飞沫或菌尘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
5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传染源是SARS病人,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近距离飞沫、气溶胶传播、密切接触、血液和粪口等。
57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58淋病--是指由淋球菌引起的,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产道传播仅见于新生儿。
59康复--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从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60社区康复护理--是将现代整体护理融入社区康复,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在社区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全过程,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对社区伤残者进行的护理。
61残疾者--指心理、生理或人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62康复护理评定--是对病、伤、残者等康复对象的功能状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评定,以明确病人的残损程度,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使病人最大程度地恢复身体的机能,并在康复过程中和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63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状态6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是指人在独立生活中反复进行的、最必要的基本活动。
主要涉及床上活动、衣着、起坐、个人卫生、餐饮、步行、使用厕所、大小便控制、转移和使用轮椅等几项主要内容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达到维持机体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65预防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疫苗,通过适宜的途径进入机体,使机体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66免疫规划--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和最方便的手段。
67免疫--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达到维持机体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68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采用其他代乳品喂哺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维生素D缺乏症又称为佝偻病、软骨病,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
69肥胖症是一种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聚集过多而造成的疾病。
70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高峰期。
一般女性青春期大约从10-14岁开始,至17-18岁结束。
71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全身各系统恢复或接近非妊娠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周。
72围绝经期--即绝经前后一段时间,指妇女从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月内的时期,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平均持续4年。
73老年保健--是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为目的,发展老年保健事业,使老年人得到基本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等服务74老年自我保健--是指健康或罹患某些疾病的老年人,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和科学的养生保健方法、简单易行的康复治疗手段,依靠自己和家庭或周围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观察、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