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 自信心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 , 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天生的 , 更不会随心而得。
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概率成正比。
自信心越强 , 越能够不畏失败 , 不怕挫折 , 不懈进取。
自信心越大 , 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心。
自信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对待同一件事情,有的孩子充满信心,勇敢大方;有的孩子却有自卑感,胆小怯懦,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
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家长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会情绪低沉,对周围的是我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要让孩子经常面带微笑。
学会笑,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提高自信心。
笑是快乐的表现。
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 ; 笑能使人心情舒畅 , 振奋精神 ; 笑能使人忘记忧愁 , 摆脱烦恼。
没有信心的人 , 经常是愁眉苦脸 , 无精打采 ,
眼神呆板。
信心十足的人眼睛闪闪发光, 满面春风。
三、要言传身教。
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
平时,遇事常对他们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
因为学生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与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我们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在心灵深处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老师、家长是他们效仿的榜样,因此,在孩子勉强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四、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
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和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威权,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五、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应的目标,
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
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
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
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
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那把自己看做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因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
成人应通过努力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
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
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信任就像一座桥,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它使老师和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形成友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只有在得到鼓励和平等的信任时,才会有自信的微笑,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其它各项事务,最终走向自信。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地给学生进行定位,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必要的信任,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要在目光、言谈中告诉学生“你能行!”,教师如果把对学生的不信任和失望流露于言谈,表现于行动,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六、培养耐挫精神和教给补偿办法。
在生活中,任何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
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哦态度会
导致不同结果。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培养大胆、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
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是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
有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但社会性发展较好,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成人要帮助他发扬长处获得自信。
成人还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的长短处与他人的长短处,当自己获得成功时要关心帮助弱者,当自己失败时也不自卑。
总之,成人要经常展示孩子的强项,使孩子获得自信。
七、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与孩子积极的评价。
多说“你真棒”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孩子产生自信心理至关重要。
我们对孩子信任、尊重、承认。
经常对他说“你真行”,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
反之,经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轻视、怀疑会产生自卑感。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多为孩子的长处而骄傲,不为孩子的短处而遗憾。
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盲目的拿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孩子比较,多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进步了,从而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
尤其是特别要给予发展慢的孩子更多的关怀和鼓励,让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长处,使这些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
时,就认为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善于合理适当地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不断变好;而多指责、辱骂就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最终逼出一个坏学生来。
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多和学生沟通,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生活方面的指导员、人生路上的导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