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图的发展史
墨卡托世界地图
2-3
近代地图
17世纪后大规模三角测量与地形图测绘,奠定了近 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中国 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
由清康熙帝主持,中西方测绘人员合作,历经十年 测制的中国第一部实测全国地图,采用经纬差各一度的 梯形经纬网格,详细地表示了地形、水系、居民地间相 对集团及其汉字名称,并在边疆地区加注满文。 该图具有较高的精度,公元1717年成图(康熙五十六 年),公元1719年制成铜版(康熙五十八年), 52.5×77cm 共41幅,比例尺 1:1 400 000。
放马滩古墓群出土的公元前239年7幅秦王政八年木 板图,反映战国晚期秦国属地邦县(天水到宝鸡一带 )的政区、地形和经济,是世界上最早的实测木板图
4000年前,中国《左传》上记载有最古老的地图--夏代的《九鼎图》 夏禹时代所铸的“九鼎”是在九个鼎上铭刻九州的山 川、草木、禽兽的图像,后人称为“九鼎图”。根据 《左传》记载其内容和作用,“九鼎图”春秋战国时期 尚存,后来因秦攻周而下落不明。 “九鼎图”虽失传,由“九鼎图”图像派生出来的《山 海经》图则流传下来,后来也经存图亡。 《山海经》中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 图等,都是当时史料中众多关于地图的记述的代表。
地形图内容包括自然要素( 河流、山脉)和社会经济要素( 居民地、道路),这和现代地 图四大基本要素相似。山体 范围、谷地、山脉走向用合 曲线表示,并以俯视和侧视 相结合的方法表示峰丛,近 似于现在的等高线法。
地形图
驻军图用黑、红、蓝三 色彩绘,绘制出相当于现 代东经111度至112度30 分, 北纬23度至26度之 间,1度30分经差与3度纬 差的广大区域,跨越了当 今湖南、广西与广东的一 部分。
(2)西方
托勒密写的《地 理学指南》,实际 上是一部地图学论 著。附带的27幅地 图,是世界上最早 的地图集雏形。他 提出了编制地图的 方法,采用了新的 经纬线网,创造了 两种新的世界地图 投影;并绘制了新 世界地图。该图在 西方古代地图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直被使用到16世 纪
托勒密( Ptolemy 公元87-150年) 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图 学家
驻军图
城邑图上标绘了城垣 范围、城门堡、城墙上 的楼阁、城区街道、宫 殿建筑等。用蓝色绘画 城墙上的亭阁,红色双 线表示街坊庭院,院内 红色普染。城区街道分 出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 两级,宽窄不同。宫殿 、城堡等建筑物均绘以 象形符号,同现代城市 图比较,在形式上几乎 是一样的。
城邑图
该图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城市地图。
③ 地图符号学
是研究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感受方式及其设计 使用的科学。提出了六种视觉变量:形状、亮度、色彩、 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四种感受 方式:组合感受、选择感受、等级感受和数量感受是制图 过程中的视觉特点,该理论对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生产 有较大影响。
④地图模型论
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现的客观环境的地图模型,并以地 图数学模型来表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图是客观世界的 模拟横型。此模型是制图者的概念模型,并可用数学方法 表达,经过抽象概括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该理论 对于深入认识地图的实质,并对推动数字制图的发展有重 要作用。
中国 认 识 西方 中国 推 测 西方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
地如盘状,浮于无垠海洋之上 张衡 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
中国 测 量 西方
公元8世纪的20年代,唐朝高僧一 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河南平原进行 了弧度测量,其距离和纬差都是实 地测量,每弧度比精确值大21公里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埃拉托 色尼首创子午圈弧度测量法,实际 测量纬度差来估测地圆半径,最早 证实了“地圆说”。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地图 测绘。经过英国、美国、瑞典、日本、瑞士等国家, 不断在原理、设备软件等方面的研发,到70年代已由 实验阶段发展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开创了手工制图向 自动制图转变的新开端,使得数字地图成为最新、最 现代化的地图品种。 我国 于1934年开始铁路选线、水利等方面的应用。 我国60年代开始自动制图试验;70年代研制了数字化 仪和自动绘图机;80年代在城市、人口、农业、石油 、地质等领域进行应用;90年代自动制图应用领域扩 大。我国计算机地图制图开发应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出现了数字地图、激光地图、多媒体地图、网络 地图、全息地图、声像地图、光盘地图等地图新品种
制图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 ,就是比例尺、方位 和距离,以及因地形起伏、偏斜和曲折而带来的距 离误差如何加以改正的方法。
盛唐杰出地图学家、地理学家贾耽,用了17年时间编制了表 示全国的《海内华夷图》 唐代诗人王维,于天宝年间在帛、壁上绘制5幅《辋川图》, 这是现存最长的早期导游图 唐代曾组织人力绘制京都《长安图》是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 图 宋代地理学家、地图学家沈括,查阅资料、去伪存真、实地 考查,以亲身经历编制了《天下州县图》。 宋代郑樵在《通志》一书中记有《诸路至京驿程图》,这是 我国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元代的朱思本经10年游历考证,汇编了大幅面的《舆地图》 明代罗洪先在总结前人地图的基础上,采用画方分幅法,以 图集形式,编制了《广舆图》
地图的识别与应用
E-mail: 769597344@ QQ: 769597344 TEL: 15800429403 主讲人: 田伟利
目
序言
录
第一讲 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地图的发展历史 地图的制作 地图的应用 地图的发展趋势
1.地球
1-1 地球的认识过程
由于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
证 实
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 体。
地球的形状
平均半径 6371KM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1-2 地球仪 仿照地球 的形状,并 且按照一定 的比例把它 缩小,制作 的地球的模 型
A
N
0°
180°
赤道
格林尼治天文台
2.地图的发展史
从地图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分为原始地图,古 代地图,近代地图和现代地图.
《广舆图》原有总舆图1幅;2直隶13布政司16幅;九边图11幅 ;黄河图3幅;漕河图3幅;海运图2幅;朝鲜、朔漠、安南、西 域图4幅。嘉靖三十四年刊本增加东南、西南海夷总图2幅,并把 朔漠图改为2幅。嘉靖四十年,胡松刊印时,增加琉球、日本2幅 。共计45幅。图中列出了山、河、路、界、府、州、县、驿等24 种图例符号。
2-1
原始地图
(1)中国
传说中的中国古地图起源较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 经在使用了。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有一《 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时,河神 河伯献一青石于大禹,上有治水用的地图,大禹用 以指挥治水,终于成功。 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 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17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成立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基本地形图的 测绘。测绘地形图,以西欧为最早。公元1730—1780年,法国的 卡西尼父子测绘的法国地形图颇负盛誉。1891年在瑞士伯尔尼召 开的第五届国际地理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由彭克提议的,合作 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并形成决议
2-4
现代地图
托勒密世界地图
从公元4世纪到公
元13世纪左右,在西 方地图历史上是一个 漫长的黑暗时期,神 学代替了科学,地图 成为宗教思想的俘虏 ,严重阻碍了地图学 的发展。地图成为宗 教思想的俘虏,当时 的地图是辗转抄袭、 粗略荒谬的作品。
寰 宇 图
墨卡托是16世纪的地图制图学家。精通天文、数 学和地理。早在1537年绘制了第一幅地图(巴勒斯 坦),后接受对佛兰德斯进行实地测绘任务,采用 哥伦布发现的磁子午线为标准经线,为实测地图的 开端,于1538年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这是从 北极的角度俯视绘制而成。 1540年开设地图作坊,印出依比例实测地图,引起 广泛重视,并制成了地球仪, 1568年制成著名航海地图“世界平面图”,该图采用 墨卡托设计的等角投影。 晚年所著《地图与记述》是地图集巨著,轰动世界 ,封面上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撑天巨人阿特拉斯像, 后人将“Atlas”用作地图集同义词,至今沿用。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 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 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 性的模型地图。
2-2
古代地图
(1)中国 1973年冬天,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湖南长沙 马王堆进行古墓发掘,其中在马王堆的三号 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 这三幅 地图各是一幅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 由于三幅地图出于西汉文帝12年(公元168年 )下葬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其制作年代距今 已有2100多年,因此是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 为基础的古地图
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 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这一阶段一直持 续到汉代
——山 海 经 图 神 话 传 奇 式 地 图
(2)西方
在西方,距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地图是古巴比伦的 陶片地图,迄今已经有450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块手掌大小的陶片,上面画了底格里斯河 和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北方的山地,流过南方的沼泽 地,中间是古老的巴比伦城,是相当于我国《山海 经》图一类的原始形态的地图。
(2)现代地图学理论研究 ① 地图信息论
地图信息是以图解形式表达制图客体和其性质构成的信 息。地图信息论就是研究以地图图形表达、传递、贮存、 转换、处理和利用空间信息的理论。该理论有助于认识地 图的实质,并深化了对地图信息的计量方法的研究。
② 地图信息传递论
是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的理论。该理 论认为:客观环境——制图者——地图——用图者——再 认识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客观环境被制图 者认知,形成知识概念,通过符号化变为地图,用图者通 过符号识别,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这个过程 是一个地图信息流传输的过程,地图制作和使用都包括在 这个传输过程中;地图符号能有效传输地理信息,但传输 过程中会受到“噪声”干扰。该理论对于地图最佳制作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