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影响岩体稳定的因素有 地形地貌条件 岩性 地质构造 岩体的结构特征 地应力 地下水 建筑物的规模、类型和施工方法等
在多数情况下岩体结构特征可成为控制性因素。
第一节 岩体的结构特征 一、结构面的成因类型 根据成因,结构面分为原生的和次生的两大类。 (一)原生结构面 原生结构面是在岩石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分为以
o
图5-7 不同应力条件下岩体的蠕变曲线
第三节 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的内在应力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 力,在地质学中,通常又称它为地应力。
一、天然应力的组成图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变异应力(特殊情况下考虑)
1.自重应力
假定岩体为均匀连续介质基础上计算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自重应力
重力场在岩体内任一点上形成相当于上覆岩层重量的垂直应
二、结构面的特征
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侧壁强度、 张开度、充填物、渗流、节理组数、块体大小十 个方面进行研究。
(1)方位:即结构面的产状,表示方法与岩层 产状相同。
(2)间距:指一组结构面的平均间距。 (3)延续性:它是表征结构面延伸长度和展布 范围的指标。
(4)粗糙度:结构面的粗糙程度可用粗糙系数 (JRC)表示。
(5)结构面侧壁强度:它可以反映结构面经受风化的 程度,可用施密特回弹仪或点荷载仪测定结构面侧 壁的强度。
(6)张开度:指结构面两壁间的垂直距离。 我国通常将张开度分成下述四级:
闭合的小于0.2mm; 微张的为0.2~1.0mm; 张开的为1.0~5.0mm; 宽张的大于5.0mm。 (7)充填物:常见的充填物有砂、粘土、角砾、岩屑 及硅质、钙质、石膏质沉淀物。 (8)渗流:
(9)节理组数: (10)块体大小与形状: 软弱夹层是指在坚硬的层状岩层中夹有强度低、泥质
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广和厚度较薄 的软弱岩层。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低强度和高压缩 性,大约是坚硬岩层的1/5~1/50。 一般软弱夹层的强度和变形参数如下:
磨擦系数 f<0.5 饱和抗压强度 Rb≤10MPa 变形模量 E0≤1000MPa 软弱夹层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极端重要的因素许多工 程的失事均与此有关。
下三类。 1、沉积结构面 层面 沉积间断面 沉积软弱夹层等 沉积软弱夹层的强度低,遇水易软化。
2、火成结构面 岩浆侵入、喷出后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3、变质结构面 残留的变余结构面 变成的重结晶结构面 (二)构造结构面 节理 劈理 断层 层间剪切带等。 节理面分布最广泛,断层的延伸规模很大。 (三)次生结构面 由风化作用、卸荷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结构面 卸荷裂隙 风化裂隙 风化夹层 泥化夹层等
力,即
Z H
若把岩体看作各向同性的弹性体,则由广义虎克定
律可得: x y 1Z Z
式中: H---为该点的深度;
-为岩石的平均重度;
-为岩石的泊松比;
-为侧压力系数。
对于大多数坚硬岩体;=0.2~0.3,故自重应力场
造成的水平应力、约等于垂直应力的25%~43%
2.构造应力 由构造运动所引起的,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一般为水平应力,
形成泥化夹层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1)物质基础。粘土岩类夹层是泥化夹层形成 的物质基础。
(2)构造作用。构造作用可以破坏原来粘土岩 夹层的完整性,为地下水的渗入提供通道;同 时,原岩的矿物颗粒联接也会受到严重的破坏, 为泥化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3)地下水的作用。水在粘粒周围形成结合水 膜,使颗粒进一步分散,颗粒间连接力减弱, 含水量增加,使粘土岩夹层处于塑态甚至接近 流态,即产生了泥化。
(一)软弱夹层的成因与分类 原生 次生 一般按成因将软弱夹层分为 沉积型、火成型、变质型、构造型、风化型及充填型 (二)软弱夹层的特性 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夹层的物质组成、颗粒大
小、含水量及起伏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无论那种 软弱夹层与围岩相比,都具有单轴抗压强度低,峰 值磨擦系数小,变形模量小等特征,因而工程性质 普遍较差,以泥化夹层最为突出。
图5-6 岩体变形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 (a)直线型 (b)上凹型 (c)上凸型
二、岩体的流变特征 流变:应力或变形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称。 流变性有蠕变和松驰两种表现形式。 蠕变:指在应力一定的条件下,变形随时间的持续而逐
渐增长的现象。 松弛:指在变形保持一定时,应力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
减小的现象。 典型的蠕变曲线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始蠕变阶段 (2)等速蠕变阶段 (3)加速蠕变阶段
第二节 岩体的主要力学特性
一、岩体的变形特征
岩体的变形通常包括结构面
和结构体变形两部分。
应力-应变曲线分为四个阶段;
OA节理压密闭 AB弹性变形阶段 BC微破裂或塑性变形;
图5-4 岩石、岩体 与 结 构 面 的 σ-ε 关系曲线
CD破坏阶段。
对多数岩体而言,一般建筑物的荷载远达不到岩体的极限强度值。 因此,设计人员所关心的主要是岩体的变形特性。
在20世纪以前,由于生产规模和科学水平的限 制,人们认为建筑物的安全仅与岩石的软硬有 关、很少怀疑其整体稳定性。后来,随着生产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修建在岩基上的工程日益 增多,规模也愈来愈大,出现了一些工程灾难 性工程事故,使人们认识到,岩石地基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岩石本身强度,而且还与多种因素 有关,从而提出了岩体的概念,并开始注意有 影响的其他因素。
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目前,岩体的构造应力无法用理论方法进 行计算,而只能采用现场应力量测的方法来求得。
二、天然应力分布的规律
1、岩体中存在三向不等的空间应力场 岩体中存在三向应力且经常是不相等的,垂直应力通常是最小主
应力 ,表明多数地区均存在构造应力。两个水平主应力也并不 一定水平,其倾角多在10°~25°,最大不超过30°。 2.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关系 在地表及浅层地层中,大多数K>1,随着深度增加,就会出现 K=1的现象,这个深度成为临界深度。 3.水平应力具有强烈的方向性
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是表征 岩体变形的重要参数。
岩体在荷载作用下对应于每 一级压力的变形,
均有
弹性变形
残余变形
变形模量和弹性模量分别为
p e
Ee e
图5-5 岩体的弹性变形 εe与残余变形εp
岩体在加载变形过程中,其压力(P)与变形 (W)的关系曲线通常为下列三种类型:
直线型:是岩体完整,裂隙少、致密的反应。 上凹型:反映出岩体中节理发育且充填不好。 上凸型:反映了岩体表层坚硬,深部软弱岩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