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精选
“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
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

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
来个里应外合。

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

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

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
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
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
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
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
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
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
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
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

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升了项
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喻
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
军一起,*了秦朝的统治。

“围魏救赵”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

他与庞涓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想办法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实行政治
军事改革,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国家,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
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是一些很弱小的国家。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
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国力。

但大臣段
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增强大,形成对齐国
的威胁,主张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派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的
八万军队救赵。

关于孙膑的军事才能,有一个赛马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齐国贵族中盛行赛马。

大将田忌多次与齐王及王子们赛马,以重
金下赌,但总是输多赢少。

孙膑暗中观察,发现田忌的马和齐威王等
人的马相差不大
“草船借箭”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不过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
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
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
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
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
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
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
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
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
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
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
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
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
了十万支。

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