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文化城概念性规划 策划 徐红恩

墨子文化城概念性规划 策划 徐红恩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滕州地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的交汇点。京 沪高速铁路、京沪铁路、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穿境 而过,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有济南、临沂三个机场。
公路、铁路网络发达,加上已有的京杭运河滕州港区 三大港口,标志着滕州市铁路、高速铁路、动车组、高 速公路、国省道、京杭运河“六位一体”、立体综合的 大交通体系已经形成。
发展思路:让旅游节奏慢下来、让旅游过客留下来、让旅游 人气旺起来、让旅游线路活起来、让旅游消费多起来、让旅游口 碑传开来。
墨子文化城选址
五大建设项目
1
文化城广场
2
文化区
3
内外城墙
4
生态园
5
五星级宾馆
五大建设项目
一 广场(市民休闲、活动演出、车位)
二 文化区 1.墨子生平馆:(声光电,动漫介绍)起到宣传推
示意图
三. 内城墙
墨守成规、冤家朋友
墨子与鲁班,他们是老乡,他 们是对手,他们更是朋友。但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对冤 家朋友,却被卷入了一场残酷 的战争之中…… 墨子与鲁班比肩,甚至犹有过 之:墨子救宋,与鲁班演绎攻 守,鲁班九攻,墨子“九拒 之”,而守城器械有余…… 但他们留下的科技知识,为中 国的科学文化奠定了基础,也 为建设墨子文化城深受启发。
规划理念
1.宏观层面 “跳出滕州看墨子”,以旅游为先导,激活历史人文
资源,综合发展墨子文化产业,实现滕州“新型旅游城 市”的转型。
2.微观层面 ——开发理念:为滕州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框
架和循序渐进的开发策略,创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历史 文化体验空间和旅游休闲场所。
——保护理念:延续并发扬墨子文化的传统空间美感, 扩大墨子文化历史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激活历 史记忆,活化历史,延续传统文脉。 ——发展理念: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本地区 在经济、文化、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
LOGO
墨子文化城
概念性规划
策划:徐红恩
文化传媒
目录
● 项目名称 ● 项目背景 ● 规划理念 ● 规划原则 ● 规划目标 ● 研究方法
目录
● 拟建项目与功能 ● 五大项目 ● 四个贴近 ● 规划建设周期 ● 项目进度及质量控制流程 ● 后续
项目名称(备选)
1
墨子文化城
2
墨鲁文化城
3
墨子文化主题公园止Fra bibliotek攻宋四. 生态区—园林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呈现出生产 和军事性与观赏性过渡形式。但在 “宫苑”出现的历史背景下或多或 少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观赏功能。 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生产、观赏 并重的“主题园”和以游宴、观赏 为主旨的“宫宛”的分野。
四. 生态区—园林
现代园林活动和使用上 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 之一;既是物质产品, 也是艺术作品。园林建 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 多,以满足人们的休憩 及各种游览活动。
四. 生态区—鲁班园
上梁大吉。上梁是盖楼盖房的关 键环节。许多木工掌墨头领都要 先放大样,惟有鲁班心明眼亮, 一步封梁。至今滕州民间早上梁 仍贴上“鲁班来得早,此刻上梁 好”;晚上梁仍贴上“鲁班来得 迟,上梁正当时”,祈求“上梁 大吉”;仍流传“上梁不正下梁 歪”的醒世恒言。
仿鞋作舟。鲁班门前的小河直通微 山湖,在湖滨生活的人们因无工具 下水,面对活蹦乱跳的鱼虾,只能 “望湖兴叹”。一天鲁班跟妻子下 河去洗衣,不小心把鞋子掉进了河 里,他妻子急坏了,他却不慌不忙 地观察鞋子怎样漂浮游弋。回家后, 他选了一截粗大的树身,仿鞋凿空 成舟。—文化城仿制此舟供人划游
规划理念
3.建设层面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坚持“传承和利用”的原则,合理、有效、适当的 进行规划和建设,并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文化发展,注重 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 现滕州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规划原则
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牢 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墨子文化城规划,充 分考虑滕州的生态特点,与生态文明、人文资源结合起来, 努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把滕州建成适宜人 居、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广作用。为满足墨子理论研究的游客推荐去滕州市区 的国际墨学研究中心与墨子纪念馆。
2.非遗馆:大众文化 鲁班传说;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大型历史柳琴 戏剧《墨子》、《墨子与鲁班》等表演。
3.产业馆:墨鲁文化产业市场及餐饮、商务配套设施。
五大建设项目
三. 内外城墙(外城‘“墨守成规”、“故宫角楼”,9 梁、18柱、72脊,分别代表墨、鲁文化精髓,滕州形象。 走过一条护城河进入内城生态区)
墙内垣用土夯筑,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筑砖,城通高 3—5米。城墙四周,建东、南、西、北城门4座,城门上建城 楼、角楼。游客可登临其上居高临下,饱览墨子文化城的万 千神韵。
并在一城门内设体验区,建瓮城“瓮中捉鳖”。城墙作为 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 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观敌台、藏兵 洞等。墙外侧,有壕沟、陷坑等来体现非攻。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无不从“人”出发,为人谋利益,为劳动大众 谋利益。即使放在两千多年的今天仍然具有的重要价值。
“墨子文化城”的规划建设是在充分挖掘墨子文化的基 础上,保护传承墨子文化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将对华夏 文明的复兴及构建和诣社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华夏文化分布
四.生态区:春秋战国时期,园林、农田、房屋建筑等仿建, 游客可以体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生活等场景。使旅游与人文、
自然生态景观和谐融为一体。
(以其是建文化城,更像是建生态园)
五.五星级宾馆(节会产业)
三. 内城墙
兼爱和非攻、墨守成规、止楚攻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各国筑城墙以自卫,这 个时期的城墙主要是土石墙,墙高只有3~4米,有的则是利 用原有的河堤改筑的,防御设施不完善,而墨子擅守城也擅 建城。为体现墨子非攻思想,在墨子文化城周围建筑城墙。
市场规律是“供求相应”,没有需求要创造需求,在 “眼球经济”的今天,更要顺应市场规律,以特色创品牌, 以品质赢满意,以满意促市场。要在资源开发、管理、营 销、特色精品上把文章做细做足,用创意创造特色,以特 色赢得市场。让游客从走马观花的“看”到游出花样的 “游”,从赏心悦目的“赏”到品出韵味、品出内涵、品 出心境。把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变为综合性旅游,把参与性、 娱乐性、观赏性融为一体。把过境旅游转化为消费旅游。
目标人群定位
人从那里来,事往何处去(精准营销)
1
北京:文化中心,专家学者、机关干部
2
上海:经济中心,工商、经贸人士
3
滕州及周边:(休闲)
4
青年:(寓教于乐)
5
其它:节会、旅行社、入境游客
前瞻思考
滕州素有“滕小国”之称,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是 我国北方颇具盛名的富水区,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地保护区。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一特色,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拉大规划框架,墨子文化城建设与生态园林、 广场结合起来,既有动态水,又有静态水,让水自然流动起来, 实现调蓄平衡,形成水系循环。做到观水、戏水相得益彰,给市 民和游客提供足够亲水、戏水的空间,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滕州到北京、上海等大 城市的时间和距离,为来滕投资的客商和观光的旅客提供 了更好的出行条件,为城市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交通 条件,必将加速滕州与北京、上海及沿线城市人流、物流、 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动。也为墨子文化城的定位带来 决策……
墨子文化城定位
人从那里来,事往何处去 目标人群定位:分析上述后,再决定做什么?怎么做?
4
墨子文化生态园
为增加文化园的厚度,墨子文化城规划有鲁班园,墨子文化研究尚属高 端,而鲁班有广泛的大众基础 。(节用、尚同、尚贤)
项目背景
“墨子文化城”的规划建设是是促进滕州经济 发展、发掘地方文化底蕴、调优产业结构、倡导旅 游文化新理念、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的山东省重点 工程项目。滕州高度重视墨子文化城的规划建设工 作,并以此作为打造滕州历史文化名城、挖掘地方 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事业、弘扬墨子文化精神的重 头戏,本着高水平、大手笔的规划原则规划墨子文 化城。
四. 生态区—建筑
春秋战国建筑风格示意
四. 生态区—建筑
墨子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 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形 之所奋也”的力学定义和弹性 力学、杠杆平衡原理、滑轮受 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 等方面的定义。他利用杠杆原 理研制了桔槔,用于提水。他 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 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受到人们的称赞。
项目背景
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 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孙中山称赞墨子为“世界第一平等博 爱主义大家”。毛泽东高度评价:“墨子是一个比孔子高 明的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他的《墨经》中就包含了 丰富的关于力学、光学、几何学、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物 理学、数学的基本要素。墨子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科学精神,墨子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誉 称为“科圣”。
同时,随着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一个现代、发展、 和谐的滕州交通网络即将形成。
京沪高铁—滕州辐射效应
京沪高铁全线 将于2011年8月份试 通车,从北京到上 海只要5小时,全线 23个站,其中滕州 段全长46公里,停 滕州东站(滕州沙 河镇)。
滕州辐射效应分析
滕州进入了高铁时代, 从北京到滕州东只需2小时左 右、上海到滕州东2小时左右,从而形成“2小时经济圈” 辐射北京、上海,融入环渤海、长三角两大经济圈。
四. 生态区—建筑
生态园内建类似的小屋,在堂屋 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 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 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 立人影。这便是墨子的“小孔成 像”,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 试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即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 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 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 游客在体验中感2000多年前中国 的摄影术,知道世界摄影的鼻祖 是墨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