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与故乡福州
尤今
最近到福州旅行,冰心文章里点点滴滴的故乡情,骤然浮现于脑海里。
在《我的父母之乡》一文中,冰心如此记述:“我很喜欢我的父母之乡,那边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院里四季都有花开。
水果是从枇杷、荔枝、龙眼,一直吃到福桔!对一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
冰心于1900年诞生于福州,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清秀的女婴,会在日后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女作家。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除了她本身的天分和勤奋之外,与祖父对她至深至远的影响和父母对她的刻意栽培,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仅仅七个月大,冰心便随家人离开福州,迁至上海。
4岁时,又搬到烟台去。
再次随同父亲回返福州生活那年,她11岁,住在南后街一栋宽敞的楼房里。
这宅院,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向林觉民烈士的家属购得的。
林觉民于辛亥广州起义牺牲后,家属迁往他处避难。
童年的冰心,就在这宅院里住了足足两年。
在福州这两年,对于冰心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她在《我的故乡》一文里记载道:
“1912年,我在福州时期,考上了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第一次过起了学校生活。
头几天我还很不惯,偷偷地流过许多眼泪,但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怕大家庭里那些本来就不赞成女孩子上学的长辈们,会出来劝我辍学!但我很快就交上了许多要好的同学。
至今我还能顺老师上班点名的次序,背诵出十几个同学的名字。
”
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窥见,她的求学,是遇到一定阻力的。
然而,从她所忆述的一则感人的往事,我们却又明确地知道,她的祖父是大力支持她念书的。
她的曾祖父,是福建乡下的一个贫农。
受天灾所迫,逃到福州城里做裁缝。
有一年春节,到顾客家里要账,却因为目不识丁而被人家赖了账。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
在家里等米下锅的曾祖母,看他两手空空地回来,便双目噙泪地走了出去。
曾祖父见她老半天没有回屋来,出去寻她,赫然见到她在墙角的树上自缢了。
他惊骇欲绝,手忙脚乱把她解了下来,幸而体温犹存、一息尚在。
两人抱头痛哭。
冰心动情地写道:
“这一对年轻的农民,在寒风中跪下对天立誓:将来如蒙天赐一个儿子,拼死拼活,也要让他读书识字,好替父亲记账、要账。
”儿子出世后,便成了谢家第一个读书识字的人,长大后,当上了教师。
他,就是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了。
深谙读书重要的祖父,语重心长地对冰心说道:“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呵!”
冰心自然珍惜这样的求学机会,在福州住了两年后,迁居北京,不管生活如何变动,始终未曾中断学习。
燕京大学毕业后,远渡重洋,到美国考取了硕士学位。
她利用异国见闻写成的《寄小读者》,也风靡了全球的华文读者。
尽管走遍千山万水,可是,故乡的一切,依然使她魂牵梦萦。
她在《故乡的风采》里说:“对于我,故乡的‘绿’,最使我倾倒!无论是竹子也好,榕树也好……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榕树。
它是油绿油绿的,在巨大的树干之外,它的繁枝,一垂到地上,就入土生根。
走到一棵大榕树下,就像进入一片凉爽的丛林,怪不得人称福州为榕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