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李嘉图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B.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
C.大卫•李嘉图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D.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克歇尔、萨缪尔森
2. 下列关于国际企业的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管理分散
B.在众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球经营战略
C.经营灵活、高度内部分工
D.规模庞大,具有寡头独占性质
3. 国际企业战略的特点不包括( A )
A.本土性
B.全球性
C.全局性
D.长远性
4. 生产系统的设计要素不包括( C )
A.技术选择
B.工厂规模
C.企业家偏好
D.灵活性
5. 关于技术转移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技术转移只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证的方式进行
B.按技术使用权限的大小可分为独家使用权、排他使用权、普通使用权等
C.商业秘密不属于技术转移的产权类别
D.技术转移只存在于国际企业的范畴
6. 20世紀50及60年代的世界制造中心是( B )
A.英国 B.日本
C.韩国 D.中国
7.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的世界制造中心是( D )
A.英国 B.日本
C.韩国 D.中国
8. 下列不属于国际企业定价方法的是( C )
A.在各国统一定价
B.根据各国市场定价
C.根据各国地理位置定价
D.根据各国成本定价
9.下列不属于国际营销策略的是( D )
A.国际广告策略
B.国际市场人员推销策略
C.国际市场公共关系艺术
D.政治外交策略
10. 国际企业外汇风险的类型不包括( A )
A.政治风险
B.折算风险
C.交易风险
D.经济风险
11. 下列不属于集权式跨国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的是( C )
A.发挥总部财务专家的作用
B.获取资金调度和运用中的规模经济效益
C.反应迅速
D.提高克服外汇风险的能力
12. 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配备方式不包括( D )
A.第三国中心人员配备方式
B.全球中心人员配备方式
C.母国中心人员配备方式
D.文化同质人员配备方式
13. 国际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原则不包括( D )
A.精干高效原则
B.有效控制与沟通原则
C.文化适应性原则
D.公司高管偏好性原则
14. 关于国际企业文化管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B )
A.国际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中,文化环境越发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就越大。
B.企业文化冲突的诱因只包括价值观的冲突
C.企业文化冲突会影响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D.在处理企业文化冲突时可以采用凌越、折中、融合等方式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从决策的角度分类,国际企业发展的类型有( ACD )
A.民族中心
B.资源中心
C.多元中心
D.全球中心
2.从经营的角度分类,国际企业发展的类型有( ABC )
A.资源型
B.服务型
C.制造型
D.消费型
3. 企业跨国度是由跨国指数决定的,其中跨国指数是3个比率的平均数,即
( ABC )
A.国外资产/总资产
B.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
C.国外雇员/员工总数
D. 国外分公司数/分公司总数
4. 跨国战略模式包括( ABCD )
A.母国中心型B.区域中心型
C.东道国中心型D.全球中心型
5. 国际企业生产系统的营运过程中的生产性活动有( ABD )
A.生产B.制造成本
C.人力资源管理D.产品质量
6. 国际企业生产系统的营运过程中的辅助性活动有( ABCD )
A.供应商管理B.库存管理
C.维修保养D.技术管理
7. 技术引进的决策要素包括( ABCD )
A.先进性B.适用性
C.可靠性D.经济型
8. 影响国际企业定价的因素包括( ABCD )
A.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 B.汇率变动
C.关税 D.东道国政策法规
9. 国际企业营销渠道包括( ABCD )
A.出口 B.许可经营
C.直接投资 D.在东道国设立分公司
10. 按照国际企业营销的过程分类,营销风险包括( ABCD )
A.产品风险 B.定价风险
C.分销渠道风险 D.促销风险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生产系统:是指将投入的资源转化成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一系列转化过程。
通过这些转化过程,投入的物改变其性质或形态,成为适合特定需要的产品。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成本绝对低廉的产品,但只要集中力量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廉或不利程度相对较小、相对效率较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都能给各贸易国带来经济利益;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3、战略联盟: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优势互补、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
4、国际灰色市场:是指由于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域售价不同,低售价国家的经销商把产品运到高售价的国家销售的情况,也可称为国际性窜货。
5、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6、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
格。
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从企业结构的角度分类,国际企业发展有哪些类型?
第一,水平型。
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基本上生产同种产品,经营同类业务。
第二,垂直型。
公司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实行分工,制造不同产品,经营不同业务,但其生产过程互相联系和衔接。
第三,混合型。
母公司和子公司生产经营的产品不仅横跨许多行业,而且没有一定的范围,相互之间又不相关。
2. 简述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新的发展趋势。
四阶段:间接的或被动的进出口阶段;直接的或主动的进出口阶段;设立海外代理机构阶段;成熟的多国导向型阶段。
新趋势:国际企业的本土化趋势加剧;服务业成为国际企业直接投资的热点;战略联盟、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国际化。
3.国际市场的进入方式有哪些?
第一,贸易型进入方式。
即通过向目标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而进入该市场,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
第二,契约性进入方式。
也称许可合同交易,是指本企业通过与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法人之间订立长期的非投资性的合作协议而进入目标国家。
包括授权经营、服务合同、建设合同等形式。
第三,投资型进入方式。
是通过直接投资进入目标国家或地区,即企业将资本连同本企业的管理、技术、销售、财务以及其他技能转移到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受本企业控制的分公司或子公司。
包括独资经营、合资经营、跨国并购。
第四,战略联盟型进入方式。
4.试比较中西管理的差异。
第一,在管理本质方面,中国重人,西方重物。
第二,在管理对象方面,中国重集体,西方重个人。
第三,在管理控制方面,中国重感性,西方重理性。
第四,在管理手段方面,中国重柔性,西方重刚性。
5.简述国际营销渠道决策的因素
第一,成本:指开发与保持渠道所需的费用,渠道战略要求以最小的成本使其他的因素达
到最高效率。
第二,资金:指选择分销渠道时需要注意的资金要求与现金流转方式。
第三,控制:指对渠道成员的管理能力与控制能力。
第四,覆盖:指对目标市场的覆盖与占有程度。
第五,特征:指分销渠道是否符合本公司的特性与目标市场特性。
第六,持续:指分销渠道的连续性。
6.简述营销风险控制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纵向一体化的政府服务体系,提供宏观政策信息支撑。
(2)发挥行业协会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信息的沟通。
(3)企业做好市场细分,正确制定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准确的目标。
(4)建立和完善企业营销风险防范与处理机构。
(5)防范营销人员给企业带来风险。
(6)从源头上杜绝来自经销商和客户的风险。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我国企业在承接国际企业产业转移时遇到了哪些挑战?
第一,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制造业为主,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
第二,各省市、各地方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拼优惠政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内耗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不同步,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并未真正转移到我国
第四,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采取限制性措施,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性强
第五,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加大了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难度
第六,国际产业转移面对一些制约因素,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