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走向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韩在经济上的合作日益深入、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日韩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交流日益广泛、相互影响日益增长的局面。
这一方面是全球化大气候影响下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日韩三国共享儒家文化成果,文化相近、精神相通的结晶。
电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中日韩电影产业日益深入的合作加速了三国之间本已相互接近的电影文化的融合步伐。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共同体;电影;融合
一、中日韩电影的交流与合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中日韩的电影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三国之间电影文化的交流与电影产业的合作日益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三国间的电影产业合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1987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日本电影开始进入中国。
《追捕》、《望乡》、《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等电影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战后日本的距离,让中国观众对日本电影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上世纪90年代,随
着各种家用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影视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观众欣赏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电影。
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大量的韩国电影进入国内,其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亚于日本电影,甚至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电影也逐渐进入到日韩观众的视野之中。
上世纪90年代,《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为日韩观众了解中国电影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三国之间的电影产业由交流步入合作的新阶段,电影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走向。
2002年,中日韩合拍电影《军火》。
该片根据日本作家井上尚登的小说《T.R.Y》改编,以20世纪初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异国男人间的较量。
该片是三国演员的首次合作。
2004年,三国合拍影片《无极》,张东健、真田广之、谢霆锋、张柏芝、陈红、刘烨等三国影星齐聚。
该片不俗的票房表现增强了中日韩电影产业进一步合作的信心。
同年,中日韩共同投资三亿日元的动画影片《金玉凤凰》正式签约。
该片首次集结了亚洲三大动画产业大国的各自优势,携手创作的同时也意味着将共享市场。
《金玉凤凰》取材于中国藏族的民间传奇,导演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则共同发挥各自的技术强项,承担制作。
2006年元旦,该片在中日韩三国同时上映。
2006年12月7日,中日韩签署《电影技术交流与合作意向书》,标志着三国电影产业进入深度合作的新阶段。
当年年底上映的《墨攻》为此做出了
绝佳的注解。
由中、港、日、韩三国四地合作拍摄,投资达1500万美元的《墨攻》,根据日本漫画家森秀树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由中国导演张之亮执导。
该片汇集了中日韩的顶尖电影制作人员和一批著名影视演员。
该片在取材、脚本的选择、导演与演员的敲定以及拍援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中体现出三国合作的巨大优势与潜力。
2007年,三国合拍了《杨贵妃秘史》。
2008年,影片《SABARU》在中日韩通力合作下投入拍摄,预计将于明年在日本首映,并陆续在亚洲各国上映。
二、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基础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史源远流长。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达到高潮。
公元7世纪日本的“大化革新”就是一次对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引进与消化运动。
奈良时期,日本全面引进_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
日本的文字、典籍、社会制度与中国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中日的文化交流史主要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并加以民族化的历史。
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得更早,也更为频繁与深入。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
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两者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频繁。
隋唐时期则是这种交流的高峰期。
在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朝鲜半岛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纵观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发现,三者(主要是中国)都大量的继承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文化的同根同源为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三者的文化交流影响深远,首先是促成了相近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其次是奠定了儒家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主宰地位。
中国的儒家文化分别从14世纪、15世纪开始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广为传播,儒家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已经融入东亚地区各民族的思想之中。
漫长的文化交流史、相近的文化心理结构、共享的儒家文化精髓以及由此促成的非常接近的伦理观和价值观等条件使中日韩三国易于在思想上相互理解、达成一致,易于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产生共鸣。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也是一个文化事件。
全球化的加速在推动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三国普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就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言,外来文化往往成为传统文化更新、发展的积极因素;就悠久历史文化的保存与传承而言,外来文化往往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对立面。
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从来就不是故步自封的文化,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流史就是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历史。
三国对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态度是如此,三国对彼此文化的态度
也是如此。
同时,三国都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传统文化相近的缘故,使得中日韩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具备了全面合作的条件,“东亚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这种合作指明了一条路径。
中日韩电影产业的紧密合作与中日韩电影文化的融合趋势是打造东亚文化共同体
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筑演员、导演、剧本、资金的合作平台,优化合作机制,针对三国电影观众文化心理结构的相同、相通之处,打造具有东方特色、东亚特色的优秀影片,就能够使我们有力宣传东方文化、有效抵御外来文化侵蚀,最终达到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目的。
三、中日韩电影文化融合的问题与出路
中日韩之间的电影产业合作与电影文化融合趋势有利
于三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感情,拓展了三国电影的国际发展空间。
旦是,在合作、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首先要归因于中日韩电影的不均衡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电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韩国电影处在探寻自身发展道路的困境之中,日本电影则蓬勃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同电影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韩国电影也已
经找到了出路,而日本电影却开始模仿与追捧好莱坞大片――这使得日本电影面临丧失自身特色的危险,也值得中韩电影工作人员引以为戒。
由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中国引进日韩的电影相对鞍多,对日韩的电影文化了解较充分,而对日韩输出的电影较少,日韩观众对中国电影文化的了解一度局限于《青春之歌》等几部革命电影。
这一方面是历史原因所导致的,因为中国电影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也有狭隘的保护主义思想在作怪。
第二个问题是,中日韩之间的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较为深入,而电影文化融合欠缺深度。
三国之间的电影产业合作机制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三国之间联手打造的电影产品已经在亚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之间的电影文化融合还欠缺深度,这突出表现在三国在各自电影中对对方的概念化、脸谱化、片面化描写。
在中韩,凡涉及20世纪上半期的日本人形象,几乎无不将其描绘成或凶神恶煞蠢不可及、或獐头鼠目狡猾异常的样子;在日本,凡涉及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人形象,则无不是东亚病夫的样子。
这种固执的偏见直到今天仍有市场。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我们所要做和所能做的就是牢记历史教训,化解仇恨,加深了解,克服非理性的情感,在电影文化中把对对方的认识提高到人文的、人类的高度,摒弃阴暗、狭隘的思想意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反思纠结的民族关系。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三国之
间的电影文化融合还存在知识产权纠纷、低俗化倾向等问题。
知识产权问题和电影文化在大众文化潮流中的低俗化、浅薄化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与日韩以及中日韩与其他国家在电影方面的知识产权纠纷产生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也必将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通过诸如东亚文化合作机制、世贸组织等途径得以解决。
大众文化的兴盛源于商业文化的发展与消费主义的兴起,其蓬勃发展既有利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化的速食化、浅薄化。
低俗化就是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之一。
以共享的传统文化精髓对抗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是中日韩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