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科目题库(章节题库专题1-3)【圣才出品】

专题1文艺学一、名词解释1.审美经验答: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

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

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是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2.意境答: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一个美学术语。

它是指文艺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上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华夏抒情文学与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后历经刘勰、王昌龄、王国维等文人学者的补充、发挥,意境的概念也就逐渐地丰富起来。

现在讲的意境是就其最初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的: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同样,它也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3.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4.中和之美答:“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其审美理想和艺术鉴赏的标准之一。

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是指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这里的“和”是指感情的发作必须有节制,从而达到和谐、顺遂的境界而不是矛盾和斗争的状态。

作为审美形态,中和具有明显的哲学思想的贯通性和影响力的持久性和广泛性。

中和的矛盾统一的和谐思想不仅贯彻于整个儒家思想中,而且也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包括道家的辩证思想相沟通,具有很强的涵盖性。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在思想意识上就基于这种中和的美学思想。

5.艺术构思答:艺术构思是作家、艺术家在孕育和构想艺术形象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它是文艺创作的中心环节,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审美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创意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

艺术构思的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上承观察和体现生活,下接意象物化,可以说,它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6.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答: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

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

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

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

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

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7.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审美活动要求主体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

审美态度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进行之初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这种态度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

它与实用态度的不同表现在:它并不是致力于为下一步的行动和行为去进行准备,也不关心下一步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更不构成达到这个目的手段,一旦把注意力转移到实用生活目的时,审美态度便不再存在了。

8.悲剧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

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

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

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9.《美育书简》答:《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10.世界文学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11.形与神答: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即外在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本质。

最早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以形写神”。

他认为神应以形为依据,如果仅仅形似,而不能反映出绘画对象的特有神气,都不算成功。

对于人物的描绘,他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与表情动态的一致性与复杂性。

后来将形与神应用到批评文学文本的形象和内涵,影响深远。

1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外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13.直觉即表现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

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

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

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14.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答: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