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散文阅读知识
3、品味语言
(1)品味词语: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 否删除
答题思路:
A、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B、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答该词
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或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 方面的作用。
C、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欣赏文中的语言: 考题形式:赏析句子的妙处及表达效果。
(2)人称
考题形式: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这种写法 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A、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
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
感情交流。 C、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议论、抒情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 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升华作者的 思想情感。
5、表现手法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有时也有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
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 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 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置悬念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8)总结上文 9)提示中心(深化主题)
7、发展性考题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
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 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 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 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 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 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 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 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 法。
答题思路:
A、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要推敲材料和段 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B、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 性的或承上,考虑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 搭配的习惯。
答题思路:
A.比喻:形象生动--- B .对偶:句式工整,具有音乐感 C.拟人:赋予---人的情态(动作),形象地写出-- D.排比:增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 E.反复:强调了--- F.对比:突出强调了--- 答题的一般句式:词语(修辞)加效果加感情。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 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 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 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 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 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 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 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 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 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 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 比、夸张、通感等)。
(1)描写的作用
1.人物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 格特征。
2.环境、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 情,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 情节发展等。
3.细节描写:①与上下文形成照应或对比② 刻划人物的是体现人物的精神,描写事件 的是体现事件的意义。③为全文中心思想服 务(深化、升华、突出、铺垫主题)。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
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的自 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 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 的特殊意义和本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描写为主,把抒情、叙述、 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 行文自由,结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