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复习总汇

人教版小学语文复习总汇

一、字词:1、他受上级的差(chāi)遣来到这所城市工作。

2、由于他的过错,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在法庭上,他留下了忏(chàn)悔的眼泪。

3、在这个场(chánɡ)院里,叔叔每天做的就是不停地翻晒粮食。

4、这个养鸡场(chǎnɡ)的规模很大,可以满足周边的居民一天的需求5、昨夜的一场(chǎnɡ)雨,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的第一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是所感。

2、诗中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分别是:“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

3、点出全诗主旨的一个字是:愁。

(二)、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般温暖的阳光。

2、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3、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4、你还知道哪些古诗是赞美母爱或是亲情的呢?一、字词:1、海上的波(bō)涛很大,很容易着(zháo)凉的,还是披上一件外套吧。

2、菠(bō)菜是一种很有营养的蔬菜,你可以尝试一下,其实并不是像你想的那样难吃。

3、“你怎么对待什么事情都这么淡薄(bó)啊?一点都不热情,一点积极性都没有。

”老师严肃地说。

4、周边的码头可以停泊(bó)100只货船左右。

5、现在都提倡用母乳哺(bǔ)育孩子。

二、文学尝试积累:(一)、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3、本诗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补充:(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12、从诗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三月),地点是(黄鹤楼),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扬州)。

13、诗中有关叙事的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诗中借景抒情、抒发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诗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5、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故人”即自己故乡的人B、“烟花三月”是指在三月的某一天,诗人一边燃放烟花,一边为朋友送行。

C、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景中有情、情境交融。

D、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分别有“碧空尽”“天际流”。

一、字词:1、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锐减,有的甚至已经濒(bīn)临灭绝了。

2、那段时间,他写了很多针砭(biān)时弊的文学作品。

3、我们都屏(bǐnɡ)气凝神,静静地等待最后的决定。

4、“摒(bǐnɡ)弃那些成见,这样才能合作愉快”经理真诚地说。

5、法国大革命始终重复着复辟(bì)的循环。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写的是动景。

首句是近景;次句是远景。

2、后两句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3、杜甫被成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2、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

3、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

一、字词:1、“你相信吗?这张薄薄(báo)的纸能承受10斤的重量!”老师拿着纸对大家说。

2、小明不会剥(bāo)皮,所以很少吃带皮的水果。

3、艾青在他的诗《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bèi)蕾(lěi)。

”4、大学毕业以后,他到处奔波(bō),寻找工作,想过放弃,但最终,他坚持下来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5、我认为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并行不悖(bèi)。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2、“还”字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而且隐隐地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3、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4、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字词:1、“你相信吗?这张薄薄(báo)的纸能承受10斤的重量!”老师拿着纸对大家说。

2、小明不会剥(bāo)皮,所以很少吃带皮的水果。

3、艾青在他的诗《春》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bèi)蕾(lěi)。

”4、大学毕业以后,他到处奔波(bō),寻找工作,想过放弃,但最终,他坚持下来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5、我认为这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并行不悖(bèi)。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本诗表现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2、“还”字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而且隐隐地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3、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4、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

(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字词:1、在乒乓球比赛中,小明经过12分钟的苦战,终于以11:9扳(bān)回了一局,赢的很不容易啊。

2、稗(bài)官野史这个词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3、很多的海外同胞(bāo)都希望能够看到国庆时举国同庆的场面。

4、这位政客在政乱中纵横捭(bǎi)阖(hé),成立了自己的政党。

5、“快都把湿衣服放在热炕上炮(bāo)干了。

”连长看着那个冻得发紫小兵,关切地说。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2、“日照香炉生紫烟”。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谪仙”就是李白。

(二)、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桃花潭水深千尺”夸张而形象地表达了对朋友汪伦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2、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句?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王之涣一、字词:易读错的字音1、这块纸很粗糙(cāo),在上面写字感觉很不舒服。

2、课间休息的时候,教室里很嘈(cáo)杂,根本无法安心做题。

3、这里的树栽的参差(cī)不齐,反而有种特别的美感。

4、每个城市在发展上的差(chā)距,都可以演化成进步的方向和动力。

5、他每次出差(chāi)的时候,都会带点特色的东西给家人。

二、文学常识积累:(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其中,比一般地叙说他乡做客要强烈得多。

2、诗中最能够表现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句子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3、杜甫《月夜》中有两句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与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异曲同工。

(二)、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洗练的语言和苍劲的形象取胜,思想感情深沉雄厚,他的诗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

2、“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反问句式亲切直率地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热情赞美、深切的劝慰。

一、基础知识:1、容易读错的字音:开学在(jí)即一触(jí)即发信(jīān)笺(jǐ)脊梁例句:开学在即,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吗?比赛进行到这个时候,双方的争斗一触即发。

这个信笺是去年我在日本买的。

努力进取的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2、疑问句:向他人提出一个问题或询问一件事情的句子,语调高升,句末用问号。

如:你怎么一点也不开心?二、文学常识:(一)你知道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