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PPT课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PPT课件
废水处理
污废水排除
河流径流
氨氮排放
家畜生产
研究揭示了青岛资源环境的超 载现象,并提出未来缓解人地 矛盾的环境修复任务
人工堤防清淤
扩大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海岸线修复
增加污水处理量
.
调整产业结构
11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展
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兴起,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研究的发展。目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DPSIR(驱 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在文 献中使用频率较高。
.
4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
自然资源变量
社会条件变量
环境资源变量
资源维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
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
数量和开发量
社会经济维度
工业产值、能源、人口、 交通、通讯等
.
生态环境维度
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
5
02 国内外研究前沿
.
6
资源及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 扩张及综合性
优点: 生态足迹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利用清算工 具,用于计算特定的人口使用了多少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而不论其 发生在地球的哪里 。生态足迹可用于计 算特定区域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在计 算全球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自 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生 态消耗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
17
பைடு நூலகம்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Peter 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初级净产出(NPP)(或称 初级资产账户)概念,用于度量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层的影 响。NPP是生物(通常为植物)吸收太阳能减去其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而剩下的能量。
不足: 该方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情况,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能值消耗, 但对于区域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压状态未 作关注。由于地区的开放性,其消耗资 源可能来自于其他地区,即压力不在本 地,因此该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综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系 统动态模型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信息论等
.
12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
当前,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呈现出长期监测结果与多因子预测相融合的研究趋 势。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因子分析方法表明:不同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动态变化区域及 空间分异特征。
.
13
03 评价方法概述
.
14
主要评价方法
01
02
标题
03
04
人口论系列 生态足迹系列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其它评价方法
.
15
人口论系列
人口论系列研究采用资源环境所能支撑的最 大人口量表征承载力,即人口承载力。
人口论的鼻祖Malthus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 料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人 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研究
汇报人:张彭 尚晓梅
指导老师:梁友嘉
.
1
目录
01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内 涵 02 国 内 外 研 究 前 沿 03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评 价 方 法 04 案 例 分 析 05 总 结 与 思 考
.
2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
3
举 例 : 2012年Liu等对长江三角洲16座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聚集区主 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在时间维度,变异系数呈 明显扩大趋势:2000年到 2008年,土地及水资源承 载力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
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在空间上呈显著的 梯度变化:上海、 苏州、杭州、宁波 等发达城市面临较 高的承载力压力
.
16
生态足迹系列
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 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产生废弃物所必需 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不足 该方法存在区域尺度问题,由于涉 及跨区占用问题,未能反映本地生 态环境的承载状态(对当地的压 力)。例如一个高收入的城市或国 家的生态足迹会超出其自身的土地 或水域面积,但其当地的资源环境 可能并未超载。
马氏理论包含有三个基本假设: 1: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并且是人口增长的唯一限制 因素; 2:人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 3:食物生产只能线性速度增长。
Malthus理论中人口的增长只会受到自然资 源的限制,进行分析时需要剥离出社会经 济系统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影响,而这正是 目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回答的问 题。
资源环境综合承 载力与人地关系 的调适
综合研究方法在 相关研究领域的 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 的时空动态
.
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扩展及综合性
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包含内容愈加广泛。 根据承载对象的不同,研究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等 方面进行不同目标层或要素层的设定。
针对近海环境,Lin等(2011)在中国转型发展迅速的环 渤海地区的13个城市,选取水资源、大气、地表水和 近海环境四大要素,通过整合的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
.
8
.
9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交互是人地关系的典型表现形式。近年来, 城市发展的超承载力问题已呈蔓延趋势,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生活 环境,合理的对人地关系进行调适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
10
案例举例
Wang S P等(2017)建立了沿海地区污染源、汇、运移及转换等自然 关系的综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21个控制因素中的5个高级 别控制因子
针对大型煤矿矿区,吴良兴(2009)以综合评价法为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构建矿区资源环境承 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8个 方面;并选取了储采比、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人均耕 地面积占有量、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年客流量、 CO 2 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工业固废处置利 用率等20个主要评价指标,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 水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的时 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 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 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 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 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 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 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资源 系统,一个是环境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 是这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