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安全员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五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混凝土分层浇筑中,其分层厚度取决于(B)。
A.混凝土生产能力
B.振捣器工作深度
C.混凝土初凝时间
D.混凝土的强度
2、施工导流标准不包括(C)。
A.导流建筑物的洪水标准
B.坝体施工期临时度汛洪水标准
C.施工导流程序
D.导流泄水建筑物封堵后坝体度汛洪水标准
3、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组装的大型临时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经过(A)批准。
A.承包单位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和专业监理工程师
B.当地安全部门鉴定和质量监督站
C.质量监督认定和专业监理工程
D.承包单位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和当地安全部门
4、均质土坝的土料是砂质粘土和土壤,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抗渗性和强度,其黏粒含量一般为(B)。
A.10%—30%
B.20%—30%
C.20%—40%
D.20%—50%
5、下列(D)不是施工自然条件。
A.洪水特征
B.泥石流
C.降水
D.水源、电源
6、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建筑物称为(A)。
A.临时性建筑物
B.次要水工建筑物
C.主要水工建筑物
D.永久性建筑物
7、工程监理单位转让监理业务的,情节严重的(B)。
A.停业整顿
B.吊销资质证书
C.降低资质等级
D.说明非法
8、下列属于水硬性胶凝材料的是(A)。
A.水泥
B.石灰
C.水玻璃
D.沥青
9、除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B)外,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
A.大型项目
B.限额以下的小型项目
C.中型项目
D.新建项目
10、竣工工程质量必须符合(C)现行的工程标准及设计文件要求,并应向项目法人提交完整的技术档案,实验成果及有关资料。
A.国家
B.水利行业
C.国家和水利行业
D.强制性标准
11、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称为(C)。
A.挡水建筑物
B.输水建筑物
C.主要水工建筑物
D.次要水工建筑物
12、工程资料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并收集汇编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的(A)反应。
A.真实
B.系统
C.及时
D.系统
13、天然骨料加工以(A)为主,人工骨料加工以()为主。
A.筛分、清洗,破碎、筛分
B.破碎、筛分,筛分、清洗
C.筛分、清洗,破碎
D.破碎、筛分,清洗
14、下列不属于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的措施的是(D)。
A.合理安排浇筑时间
B.采用加冰或冰水拌合
C.对骨料进行预冷
D.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15、平板闸门导轨安装中必须随时用(C)进行校正,使其铅直无误。
A.直尺
B.仪器
C.垂球
D.皮尺
16、(A)在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向水利工程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主动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的监督管理。
A.项目法人
B.承包单位
C.设计单位
D.监理单位
17、当需要测设的点位与已知控制点相距较远或不便于量距时,可采用(C)。
A.直角坐标法
B.极坐标法
C.角度交会法
D.距离交会法
18、砖砌体水平缝的砂浆饱满度应不低于(B)。
A.50%
B.80%
C.40%
D.60
19、下列(D)不是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内容。
A.施工导流
B.施工工厂设施
C.施工总布置
D.工程量计算
20、根据《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在使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横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B)。
A.检查
B.验收
C.审定
D.核实
21、安全生产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项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C)的总称。
A、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机械物料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
B、保障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
C、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
D、保障人身安全,机械物料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
2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的(D)是危险源。
A、水泥仓库
B、砂石料厂
C、模板加工场
D、油库
2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中根据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的大小,将事故分为(B)。
A、一般事故隐患和较大事故隐患
B、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C、较大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D、较大事故隐患和特大事故隐患
24、《安全生产法》规定,(A)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制定相关行业、领域重大事故的判定标准。
A、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建设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水利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25、安全生产责任制是(D)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是生产经营单位最基本的规章制度。
A、项目法人
B、设计单位
C、监理单位
D、生产经营单位
26、(B)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
A、人本原理
B、强制原理
C、预防原理
D、责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