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整理
3、主体:政府、代表组织、企业和劳动者
五、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关系
所属范围不同
意志关系 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经济基础范畴
形成依据不同 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 在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范围内
以劳动为前提依据 发生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
内容不同
法定权利义务双方必须依法享有权 劳动者提供劳动力、 用人单位使用劳
条件。
( 2)劳动法对 劳动力市场 的作用
a.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使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b.要求劳动关系必须以合同作为其法律形式, 为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
为生产要素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法律条件
c.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并确立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 使劳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
b.劳动法是人权保障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劳动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作用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
权利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 ( 1)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 2)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 3)具有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性
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条件;
c.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
系统中的能动作用;
d.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断完善劳动条件,从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力系统的运
行Hale Waihona Puke 能正常地发挥作用;e.劳动法要求合理组织劳动过程,巩固劳动纪律,从而为提高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创造组织
障,并且使劳动力再生产不论劳动力供求状况如何变化,也不论劳动力使用是否中断,都能正
常进行,从而保障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供给; d.建立职工参与、集体谈判、调解仲裁等劳动关系协调制度,为保障劳动力市场顺利运行提供
一套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矛盾的有效机制。
( 3)劳动法对 人权保障的 作用
a.劳动立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
利并承担义务
动力、形成劳动力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六、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客体 主体的三个层次:政府(劳动行政主体) ; 代表组织(劳动者团体、用人单位团体、劳动服务主体) ;
企业、劳动者(市场主体) 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基本客体 --- 劳动行为; 辅助客体 --- 劳动条件(生产资料、安全生产、工资、福利、保险、休息、培训等) 七、劳动者及其团体 1 广义劳动者 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并不一定参与劳动关系)的公民 例:就业人员 ---- 《就业促进法》 职工 ---- 《工会法》 2 狭义劳动者 劳动者(狭义) ---- 《劳动法》 《劳动法》规定的狭义劳动者的范围(重点) ( 1)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2)与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3)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4)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 5)新增:民办非企业 劳动法排除的劳动者范围 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农民;现役军人;家庭保姆。 我国劳动者范围存在的问题:范围还较窄且不明确;劳动者缺乏分类:高级管理人员与一般劳 动者 八、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重点) 1、劳动者的权利: ( 1)参加劳动的权利 ( 2)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 ( 3)休息的权利 (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 5)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 ( 6)享受劳动福利的权利 ( 7)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 ( 8)参加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 ( 9)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 ( 1)劳动给付义务 ( 2)忠实义务:服从管理;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商业秘密等; ( 3)派生义务:因违反上述义务所承担的义务 PS:劳动权(≠劳动者的权利)的体系 工作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集体行动权、社会保险权、工作环境权 劳动三权,又称劳动基本权:团结权、集体协商权和集体行动权。 九、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重点) 1、用人单位的权利: 录用劳动者方面的权利;劳动组织方面的权利; 劳动报酬分配方面的权利;劳动纪律方面的权利。 2、用人单位的义务 支付劳动报酬的义务;安全卫生义务; 帮助义务;使用义务; 培训义务;制度保障义务。
( 2)协调劳动关系原则
劳动法在调整劳动关系及其附随关系时,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对劳动关系进行协调,促使劳动
关系实现和保持稳定。
6、劳动法的作用(重点)
( 1)劳动法对 生产力发展 具有促进作用:
a.劳动法保障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使劳动力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趋向高效率,从而提高全社
会的生产力水平;
b.劳动法保护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持续进行,促进劳动力资源开发,从而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 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 动。 2 特点: (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 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 特征: (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 类型: (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 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 1)劳动法总则 ( 2)劳动关系协调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 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 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 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弱者;倾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