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复习资料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2、《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立的“33211”工作重点指的是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酸雨和SO2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

3、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按规划内容分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按规划目的划分,可分为:环境污染控制目标、生态保护目标和环境管理目标。

4、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按其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来分,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

5、循环经济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复合生态、人类生态和产业生态。

6、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7、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水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8、进行规划方案费用的比较评价,通常可采用净效益和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9、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0、依据研究对象不同,水环境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11、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划分为两类,即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2、环境评价中,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与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13、环境规划的重点是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14、目前,我国总量控制可以分为3类:①容量总量控制,②目标总量控制,③行业总量控制。

15、我国的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SO2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

16、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17、土地评价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18、乡镇环境规划的体系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规划范围可分为县域环境规划和镇区环境规划两个层次。

19、环境规划范围的界定是以整体意义上的环境为基础,应该逐步覆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三个方面。

20、我国的七大水系是指: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太湖。

21、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在未来环境规划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方法、规划实施评估方法。

22、环境规划的类型按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23、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系统。

24、1992年,环境保护年度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

1.环境规划的类型:按规划期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年度环境保护规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分:经济制约性、协调性、环境制约性。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2.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力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资源供给指标、社会影响指标、污染容纳指标3.环境本身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杂系统4.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型、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5.环境规划指标类型主要采用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分析,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

6.环境预测类型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规划协调性预测。

7.环境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和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8.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9.环境-效益评价货币化技术方法大体有三类: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法10.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教学规划决策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11.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12.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级城市生态子系统。

系统的状态主要由大气环境质量描述。

13. 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14,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资源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15.五库结构系统,包含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文本库和知识库。

二、选择题1.(B)的环境规划是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的指引下进行。

A 美国B 日本 C俄罗斯 D 英国2.下面不属于环境评价方法的是(D)。

A 列表清单法B矩阵法 C特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3.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1)、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2)、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3)的大小排序为(A)。

A(1)>(2)>(3) B (3)>(2)>(1) C(2)>(3)>(1)4.下面属于固体废物处理中物理处理的方法有(A)。

A压实 B 氧化法 C焚烧法 D沥青固化5.环境规划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补充作用。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B 经济区划C 国土规划D 城市总体规划三、名词解释1.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2 “三同时”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3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能力的阈值.4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5 环境预测:在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科学实验基础上,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6 基本农田: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本地区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保护的农田.7 大气环境规划: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8 水环境容量: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9 固体废物处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10 水环境规划: 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环境承载量: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阙值。

环境容量: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能源弹性系数: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人力资本法:将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而对其遭受环境影响,特别是通过人体健康进行环境价值经济评价的方法。

6.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我国的固体废物可分为三类: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7. 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9.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10.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12 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3 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位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4 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

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

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