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全品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化学全品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查等。 预计2012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以传承近年的命题形式、 思路外,还会结合当前能源、环保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热点 问题加强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考查。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表示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表示
专题一 │ 主干知识整合
主干知识整合 一、物质的组成
专题一 │ 主干知识整合
二、物质的分类(按成分分)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将含有0.1 mol氯化铁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并继 续加热至溶液呈红棕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得红棕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 )
B.向该液体中逐滴加如盐酸,开始时产生沉淀,盐酸足
量时,沉淀消失 C.该液体含分散质微粒0.1 mol D.该液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4.对离子反应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
误判断、溶液中离子共存、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且 题型相对稳定。往往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知识命题。
第一单元 │ 考情分析预测
5.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是高考必考知识点和 高考命题热点。其考查的主要内容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
正误判断;反应热的计算及大小比较;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 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钢铁和硬币都 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 都是碱;⑦烟和豆浆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⑦ C.①②⑤⑥
)
B.①②③④ D.③⑤⑥⑦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明矾、小苏打、醋酸、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B.碘酒、牛奶、豆浆、漂白精均为胶体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 和浊液 D.物质可根据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性分为电解质 与非电解质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A 【解析】 碘酒是溶液、漂白精为次氯酸钠和氯化钠的混 合溶液,也不属于胶体,B项错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 和浊液的分类标准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C项错误;将化合物 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类标准是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 下是否导电,D项错误。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③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④裂解气:以C2H4为主; ⑤水玻璃(泡火碱):Na2SiO3的水溶液; ⑥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 ⑦波尔多液:CuSO4+Ca(OH)2; ⑧肥皂:主要成分C17H35COONa; ⑨碱石灰; ⑩铝热剂; ⑪漂白粉等。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
专题一 专题二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表示 化学常用计量
专题三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四 离子反应 专题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
基本概念
第一单元 │ 知识网络构建
知识网络构建
第一单元 │ 考情分析预测
考情分析预测 近年来,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风格已经相对稳
定,其总体趋势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强调能力的考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4)结构式 表示物质内部结构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情况,要求每一条 共价键都要用短线标出。 2.常考易错的化学名词 (1)萃取、分液、渗析、溶解、熔融、熔点。 (2)气体逸出、溶液溢出、用玻璃棒蘸取、振荡试管 (3)酯化反应、焰色反应 (4)氨气、铵盐、乙酸乙酯、油脂、硫氰化钾 (5)研钵、坩埚、褪色 3.常考易错的电子式 (1)混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将氯化钠、 氯化铵和水的电子式:
物质就是纯净物等。
第一单元 │ 考情分析预测
2.对化学常用计量以选择题为主,往往渗透于各个考点中
进行考查,如各选项一般会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
物质结构和晶体微粒中粒子数目、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数目等相 关知识点上进行设计。 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特征、本质及以电子守恒为 中心的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例2 下列关于FeCl2、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加热蒸干并灼烧,得到的产物都是氧化铁 B.上述三种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完成如下转化关系: FeCl2溶液→FeCl3溶液→Fe(OH)3胶体 C.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都带电荷 D.FeCl2、FeCl3溶液能稳定存在,而Fe(OH)3胶体不能稳 定存在
查。试题还往往结合最新科技成果、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进行命制,体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新课标理念。高 考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穿插于二 卷填空题中。对本单元的考查大致情况为:
第一单元 │ 考情分析预测
1.对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分类往往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 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 探究点三 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化学用语
1.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使用 (1)最简式 即实验式,只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不能表 示物质的结构,最简式中涉及的原子个数互为质数,如乙烷的 最简式为CH3。 (2)分子式 表示组成物质分子组成,分子式中各原子数可以不互为质 数,如H2O2。 (3)结构简式 省略部分碳氢键和碳碳键的有机物表示方法,但一定要突 出官能团,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不能写成CH2CH2,而应该写成 CH2=CH2。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高考中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以选择题中的某个 选项来涉及,因为单独对胶体知识进行考查势必会使试题比 较单薄。本题将胶体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水解等知识相结 合进行综合考查。本题的易错点有:①忽视FeCl2溶液在加热 过程中的氧化反应,②忽视FeCl3溶液加热蒸干过程中促进水 解而得不到FeCl3固体。
C 【解析】 所得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根据胶体的性质, D项正确;开始加入盐酸,为胶体遇电解质产生聚沉,生成氢 氧化铁沉淀,盐酸足量时发生中和反应,氢氧化铁沉淀溶解, B项正确;氢氧化铁胶粒是小于悬浊液中固体颗粒,而远远大 于分子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体的直径范围在1 nm~100 nm之 间,故C项中胶体微粒个数远远小于0.1 mol。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D 【解析】 考虑FeCl2和FeCl3的水解、氢氧化亚铁易被氧 化以及氢氧化铁受热分解等因素可知A项正确;FeCl2溶液加 入氯水可制得FeCl3溶液,将FeCl3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 中,并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棕色可制得Fe(OH)3胶体,B项正 确;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项错误;有的分 散系中的分散质不带电荷,如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等。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点评】 对物质分类的判断主要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是 否正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 有关物质分类的试题虽然难度很小,但往往渗透到高中化学 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查,考查的内容往往都是各知识点中的 基本概念问题,因此,复习概念时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 如两性氧化物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氧化物”,二氧化硅虽既能与氢氟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 溶液反应,但不是生成盐和水,故不属于两性氧化物。
本课件为基于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 课件,使用时欲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
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 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个别学科的部分图片不可编辑,特此说明。
切入点,渗透到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查,且以选择题为主。试题
难度不大,以识记性和简单理解性为主,概念性的一些基础知 识贯穿于试题中。因此复习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概念的误区、特 例等,以防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忽视电解质首先是化合 物,将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忽视酸定义中关键词“全
部是氢离子”、忽视同素异形体的存在而认为只含一种元素的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例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 分类合理的是( )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 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③蛋白质、乙酸和葡萄糖均属电解质 ④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⑤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B 【解析】 纯碱属于盐,A项错误;Mg、Al用电解法制取, Cu用热还原法制取,C项错误;水煤气为二次能源,D项错误。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 探究点二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 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 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 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2.在胶体分散系中,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但不能说成 胶体带电荷。胶体是一个体系,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 3.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如盐酸、硫酸)时,出现 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 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后来沉淀消失是发生了中和反应。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特别注意] 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石墨和金刚 石。 ②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③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 ④HD、CuSO4·5H2O、磁性氧化铁都是纯净物。 ⑤共沸溶液虽有固定的沸点,但也是混合物。
专题一 │ 要点热点探究
2.氧化物的分类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 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 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KO2为超氧化物等。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 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 相应的酸碱,如SiO2、CuO。 (4)一种氧化物可能对应多种酸,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