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片段回忆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片段回忆

式腰美基委 武汉长江大赫建设巾 

]957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0月15日.正式通车交付使用。大桥通车距 今已有50年了。回忆起50年前我作为《长江 日报》特派记者参加长江大桥的建设的经历, 不禁浮想联翩! 建桥动议的产生 在浩瀚宽阔的长江上建桥,这是大江南北 人民千万年来世世代代的愿望。 1913年.北京大学桥梁系毕业的一批大 学生,曾在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支 持下,来武汉测量过桥址,并作过一些设想。以 后.又有一批热心中国桥梁事业的工程技术人 员.也曾先后来武汉进行过3次勘测。1936 年,还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河槽钻探。然而最 先提出在武汉长江上建桥并见诸于文字的是 孙中山先生。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 略》第二部分的实业计划中,曾具体提出在武 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 4 帕片段回忆 ◇万 林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便作出修建武 汉长江大桥的决定。同年3月,中央铁道部派 出了地质勘探队。在武昌、汉阳约6平方公里 的地区,开始了河槽及两岸的地质勘察。紧接 着。铁道部邀请了全国桥梁建设专家进行了研 究和讨论,在苏联桥梁专家参与下,成立了武 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着手进行武汉长 江大桥的初步设计。 1953年5月。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并 调集国内相当一部分桥梁技术力量,开始了武 汉长江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准备步骤—— 汉水铁路桥的施工准备。同年11月,汉水铁路 桥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也同时开始。至 此,长江大桥全面施工的序幕拉开了。 

施工前的准备 为了彻底弄清长江及两岸的地质情况,选 定合理的桥渡线。为长江大桥的技术设计和施 工方案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国务院在19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10辆 年初步勘测的基础上,又命令地质部、水利部 和铁道部一道.抽调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地质勘 探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联合组成武汉长江大 桥地质钻探队,于1954年2月,开始了武汉长 江大桥及两岸的地质评查。这个任务是十分艰 难的。当时,正值长江出现百年未有的特大洪 水和多年未有的严寒,江面气温达到一15℃,为 尽快取得评查资料.地质钻探人员冒着严寒与 狂风巨浪日夜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1955年1月18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 终于完成了武昌黄鹤楼到汉阳龟山之间的地 质评查工作。这次钻探任务,地质钻探人员一 共钻了103个钻孔.钻进江底覆盖层和岩层 3300多米.取出了大量的岩芯.作出长江大桥 桥址线的9条比较方案,并为这些方案提供了 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 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候 等重要资料.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就有了 高度的科学理论根据.使技术人员能在短期内 完成建设长江大桥的技术设计。 1955年5月下旬至6月初,铁道部集中 了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和有经验的桥梁建筑 工程师.举行了武汉长江大桥技术设计审查会 议,就大桥的技术设计,施工进度和总预算进 行了缜密的审查.并请 国务院审批。同年7月 18日.国务院批准了大 桥的技术设计方案,同 时批准了施工进度和总 预算。经过一系列的试 验和组织准备工作,9 月,武汉长江大桥终于 提前施工了。 水下施工方案的确定 长江水深流急,江 面宽阔.涨水季节时水 深40余米,高低水位差 最高达19米.高水位时 期每年持续8个月。江底泥沙覆盖层又深浅不 最深的达3O余米。覆盖层以下的岩层,地 质结构复杂。因此,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水下基 础施工,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1953年拟定的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 计,:规定采用压气沉箱法施工。这种方法是桥 梁深水施工的传统方法,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 能突破这种方法施工。 压气沉箱.简单地说就是使用一个有顶无 底的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水下大部分作业就 是在这里进行。沉箱法虽能进行深水基础施 工,但也有着不可克服的弱点。首先,沉箱工作 室的作业面很小,不能容纳很多人工作,既要 不断注入高压空气,又要清除内面的泥沙,工 作效率很低;其二,沉箱内充满着高压空气,一 般是2~4个大气压力,工人进出沉箱还需5个 多小时的适应气压变换的过程.而且在高气压 下工作容易劳累,一个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只 有35~4O分钟;其三,沉箱内允许的工作气压 是有限度的,达到4个半大气压力,便是沉箱 施工的极限,也就是说,水深达到35米就不能 进人沉箱工作了,而水深35米以上的施工条 件,在长江上每年只有3个多月。除此,长期在 高气压空气中工作,容易得一种医学上称做的 

1957年初。即将合龙的武汉长江大桥 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腹点基委 “沉箱病”。这就要相应的建设一座有相当规模 的沉箱病医院。另外,还要配备许多机具和设 备。以及一批符合身体条件又有专门技术的熟 练工人。这样,势必推迟开工日期,延长施工时 间。这也是长江大桥施工所不能采取此方案的 原因。 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出了以西林为 首的一批桥梁技术专家到武汉。在技术上协助 长江大桥的施工。那时。正值长江出现百年未 有的特大洪水,京汉铁路许多地段被淹,苏联 专家们不得不从北京绕道南京转浙赣路来到 武汉。到达南京后.专家们才真正领略到白浪 如山的长江气势,看到浩瀚的江水,湍急的波 滔,他们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担心沉箱法施 工在长江上成功的可能性。当时,以彭敏同志 为首的我国桥梁建设领导人与西林等专家一 起共同研究探讨。酝酿寻求一种新的施工方法 来取代沉箱法。这个新的施工方法,便是后来 我们所称做的管柱钻孔法,也叫做钢筋混凝土 管柱基础。 苏联专家西林曾从一批缴获的德国桥梁 技术档案中发现了一个德国工程师对深水基 础施工的设想,这便是管柱钻孔法的雏形。西 林是专攻桥梁水下基础的,这份设想引起了他 极大兴趣,他作过一些研究,也有志于摒弃陈 旧的沉箱法。但是,他在国内却没有机会进行 试验和付诸实施。当时西林提出了这个大胆的 施工设想,尽管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根据,却得 到我国领导人的支持和鼓励。到达武汉后,中 苏两国桥梁技术专家便开始对这个新的施工 设想进行酝酿探讨,研究比较,并和建桥工人 道.经过千百次各种试验。排除一个又一个 难题,终于把设想变成了可行的蓝图。这是中 苏两国技术专家合作的成果。也是两国人民友 谊的结晶 管柱钻孔法。顾名思义。是用一种大型钢 筋混凝土空心管柱。使之下沉到江底岩层,然 后掏尽管柱内的泥沙,在岩石上钻孔,再用钢 筋混凝土填实,使它牢固地与江底岩石结合起 来.再在上面筑墩架桥。这种施工方法概括起 来有六大优点: 1、全部施工可在水面上作业。避免有损害 的劳动条件; 2、不受河床岩层性质和形状的影响; 3、相对地不受水位限制,全年均可施工, 从而缩短工期: 4、浮运工作简单,施工机具需要减少; 5、工程量小,造价低; 

6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6、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在 水利和其他工业建设上广泛 运用。 但是。也有许多棘手的 难题需待解决。武汉长江大 桥施工用的大型管柱直径是 1.55米,难题之一是如何将 这个庞然大物穿透最深达 30多米的江底覆盖层,使它 毫无损伤地安全到达岩层; 其二.管柱到达岩层后,又如 何钻孔与江底岩石联结在一 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当 然,还有无数的难题。比如这 种大型管柱如何制造,既是 空心,又要有较高的强度: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工中的管柱长度有 定限制,40多米深 的水位,又如何将一 节一节管柱连接下 沉?还有浮运装吊一 系列问题,都得在施 工前有所考虑.有所 研究.有的要经过无 数试验.还要拟就各 个细节的施工方案。 在长江大桥施工的 日日夜夜.中苏两国 桥梁专家和我国的 建桥工人.几乎倾注 了全部心血,一个方 案又一个方案.一个 试验紧接着一个试验,失败,成功,再失败,再 成功,使水下基础施工进度节节向前推进,一 个又一个桥墩露出水面。 

大桥顺利合龙 座大桥的水下基础完成后,它的上部结 构,即钢梁的架设就至关紧要了。因为全部桥 梁的价值,就体现在上部结构的合理、经济、安 全以及建成后的养护维修、国防安全等一连串 问题上。长江大桥是双层双轨铁路公路两用 桥,其规模之巨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武汉 长江大桥钢梁设计上采用等跨间支梁,每孑L跨 度相当于钱塘江大桥的两倍。在安装上采取三 联九孔.即三孔钢梁连接为一个整体。每孑L结 构一律用“菱格桁架”,构成桁架的杆件都是同 形状的钢材截面。这种安装方式和结构不仅能 增强负重能力,而且便于养护维修,一旦遭到 敌人袭击或破坏.能迅速修复通车。 大桥的全部钢梁是由山海关、沈阳两桥梁 厂制造的。鞍山钢铁公司为长江大桥及其附属 建筑提供大量的型钢。钢梁的架设,不是传统 的拖拉或浮运法,而采用较新的平衡悬臂拼 装,从两岸开始向江心拼接,最后合龙。这种方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典 法虽然要求拼装铆合的精确度极高,但却能节 约大量的人力物力,缩短钢梁架设的时间。它 的最后一根杆件,是在1957年5月4日下午 在江心六号桥墩拼接铆合的。至此,全桥钢梁 完全准确无误地合龙。 

大桥的美术设计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 桥,而且是一座城市桥,它既要求经济适用,也 要求美观大方。国务院对长江大桥的要求是: 它“应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是现 代化的技术水平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 且在建筑艺术上能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出 中国的新时代。”为了美化武汉长江大桥,武汉 大桥工程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于1954 年9月,向全国各大学建筑系和各建筑设计公 司广泛征求大桥的美术设计。1955年下半年, 大桥工程局先后收到11个单位的25个设计 方案,并邀请了全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建筑专 家、美术雕塑专家、造庭园艺专家济济一堂,评 议审定方案,确定长江大桥的美术设计。 大桥工程局所收到方案中,有24个方案 基本可分为两种类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