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高考语文全方位猜题(下)

2009年高考语文全方位猜题(下)

2009年高考语文全方位猜题(含答案及详解)(下)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共22分)南方落雨北方落雪黑白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

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

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

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

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

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

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

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

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

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

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

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

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

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

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

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

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

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改动)1. 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5分)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6分)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

(5分)【标准解答及解析】1、(5分) 第②、③段分别从南北方的名胜、民居、山岳湖河、人物典故传说、诗词名句、戏剧等方面进行比较(3分);突出了南方秀丽(或:柔美)、北方雄健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2、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的差异,(2分)以及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2分)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富足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

(2分)(意思对即可)3、中华民族最终大融合,或祖国大地南北儿女团结一致,(1分)让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愿望,或共同的追求(答“渴望祖国实现和平统一”也算对)。

(2分)拟人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形象而富有韵味。

(2分)4、同意。

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作者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作者对此纵情赞美。

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寻梅郝卫宁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大概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

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而且,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

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呀!我所敬爱的毛主席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

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

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

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

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

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

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

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

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

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

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

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

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

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

我答应了她。

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藉。

我告诉梅英,“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

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

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

画家的梅花,“梅婴”的梅花,带给我许许多多有“梅”陪伴的日子,使我孤寂中有了希望;身本洁来还洁去,叫我浮躁中有了恬淡。

难道这就是“心中有梅”的含义?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有删改)1. 文章开头以“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竟没见过梅花。

”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标题是“寻梅”,阅读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在文中说“见梅者未必识梅,识梅者未必见梅”,这句话说明了一种现象,包含了一种哲理。

请你谈谈你的理解,说说你身边属于这种情况的现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着寻梅最终也没有见到梅花,但是作者表示要寻找一辈子,你认为作者寻找的“真梅”是什么?在我们国家第二届国花评比中,梅花名列第一,许多人呼吁要把梅花定为国花,你认为可以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准解答及解析】1.答案:①开头点题,开门见山。

(1分)②用对比来说明作者对梅花特殊的感情,爱死了梅花,却没见过梅花,吸引读者注意,引起读者思考。

(1分)③引起下文,为下文写自己寻梅经历作铺垫。

(1分)④首尾照应,开头写没见过梅花同结尾写寻找“真梅”形成照应,深化了文章中心。

(1分)2.答:①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1分)②“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1分)③寻得干枝梅,但井非“真梅”;(1分)④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

(1分)(大意对即可)3.答案:这句话说明了生活中的一种现象:生活在梅花之下,天天看见梅花,不一定喜爱梅花,成为梅花的知音;了解梅花傲雪凌霜的特点,喜爱梅花,心中有梅花,没见过梅花也无妨。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神交、心仪等等现象。

这句话包含了一种哲理: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对面不相识。

(2分)我们身边那些天天见面、非常熟悉的人,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往往和不相识的没有什么不同,而没见过面的网友、笔友,却可以成为很知心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互相支持帮助的情况都属于这种现象。

(2分)(言之成理即可)4.答案:①“真梅”是指风骨、气节和韵味。

在本文,梅花已经成了气节和品质的象征,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文章昭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高洁,决不低俗。

(3分)②我认为可以。

梅花,君子的象征,每当朔风凛冽、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枝头,不畏严寒,对生命永远充满希望,让人精神一振。

梅花珍惜早春的消息、保持晚春的气节,永远俏丽,永远欢笑,正是这种冷绝群芳的特性,使她成为审美的极致、人格的象征;梅花开放在严寒中,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屈服一样,用梅花做国花,有警醒国人的作用。

(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①我叫旺财,快一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