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施工图平法总结(结构)

工程施工图平法总结(结构)

平法总结☆柱平法柱平法的类型:列表法、截面法柱平法的内容:平面布置状况、定型(b×h、D)、定位(b1、b2、h1、h2、标高)、纵筋、箍筋一、柱箍筋..1、箍筋的类型及肢数:M×N为竖向(横向排布肢数)×横向(竖向排布肢数)2、箍筋的加密:a)、在柱刚性连接处加密。

梁柱节点处:柱长边、柱净高/6、500三者取大值,或者查表P21柱嵌固部位:柱净高/3刚性地面处:上下各500,参见P21b)、钢筋搭接处c)、地下室顶板梁上部:柱净高/3d)、特殊情况的加密:参见P21及补充的笔记3、箍筋的基本施工要求:P204、箍筋的数量(估算值):加密区长度/加密间距+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插筋的箍筋数量(如果有)二、柱纵筋1、柱中部:连接部位:非加密区钢筋搭接:l lE+0.3l lE+l lE l lE查表03G101-1的P34(按较小直径)11G101-1的P53(按较小直径)钢筋焊接:间距≥35d且≥500 d按较大直径,不宜超过两个直径级差钢筋机械连接:间距≥35d且≥500上下柱纵筋变数量:多出纵筋向另一侧延伸1.2l aE(从梁顶或底开始锚固)上下柱纵筋变直径:将上部粗钢筋向下延伸至细钢筋一侧连接,连接部位在柱上端下粗上细按正常连接上下柱变截面:能通则通(△/hb≤1/6弯折贯通);不能贯通则直锚1.2l aE,不能直锚则到顶弯12d;柱外侧变截面时,下柱外侧纵筋到顶后弯锚△+l aE 注:上下柱变混凝土强度时,锚固长度按锚固所在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取值2、柱根部插筋:如果没特别说明按柱底部纵筋。

插筋固定在基础地板筋上。

能直锚则直锚l aE到底弯6d 且≥150(部分情况可以仅4角筋到底弯6d)不能直锚则到底弯15d。

柱根部插筋的箍筋:采用非复合箍a)一般箍筋间距≤500,且不少于两道 b) 柱外侧插筋保护层厚度≤5d时,基础里的插筋也要加密。

3、柱顶部:1)柱内侧:能直锚则到顶,不能直锚到顶弯12d(有结构现浇板则外弯,否则内弯)或加锚头锚板2)柱外侧:柱外侧纵筋伸入梁内面积应≥65%,不伸入梁内的柱外侧纵筋应伸入板内15d或伸至柱内边下弯8d(第一层)或伸至柱内边(第二层)a:柱筋作为梁上部筋使用(柱筋直径≥梁上部纵筋直径时)b:梁内搭接:柱外侧筋从梁底算起1.5l abE且水平段≥15d(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则一半以上柱外侧钢筋向前延伸20d。

)c:柱内搭接:柱外侧纵筋到顶(03年图集到顶弯12d)。

4、柱纵筋的总长L(估算值):一般每层柱纵筋长为楼层的层高1):柱内侧纵筋L=柱插筋在基础中的长度+柱身总高[+12d(如果不能直锚)+层数×l lE(如果搭接)]2):柱外侧纵筋a:柱内连接:L=柱插筋在基础中的长度+柱身总高+层数×l lE(如果搭接)b:梁内连接(有现浇板):L=柱内连接长度+柱纵筋在梁内长度l(l=1.5l abE-h b与15d两者的大值)(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则一半以上柱外侧钢筋向前延伸20d)☆梁平法一、梁平法的表示方法:平面注写、截面注写,以平面注写为主。

二、梁平法的内容:平面布置状况、定型(bb ×hb、跨数)、纵筋、箍筋三、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不一致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四、梁箍筋1、箍筋的形状:a:肢数:竖向b:尺寸:大箍套小箍,均匀对称。

四肢箍的小箍:顶或底纵筋奇数套3根,顶或底纵筋偶数套2根(纵筋<8)、4根(纵筋≥8)六肢箍的小箍:有2个小箍,每个套2根(顶或底纵筋<9)、套3根(顶或底纵筋≥9)2、箍筋的加密:加密部位在梁净跨端部,加密区间为一级抗震≥2hb且≥500;二至四级抗震≥1.5hb且≥500 3、箍筋的数量(估算值):加密区长度/加密间距+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跨数+集中荷载处附加箍筋数﹛梁纵筋(不包括架立筋、构造筋)在搭接处箍筋应加密﹜五、梁纵筋1、支座上部非通长筋:第一排纵筋伸出支座净跨1/3(中间跨取相邻两跨大值)第二排纵筋伸出支座净跨1/4(中间跨取相邻两跨大值) 2、通长筋与架立筋:两者都是用来连通支座上部非通长筋。

(无支座上部非通长筋则为单一架立筋)表示方法:通长筋+(架立筋)a:通长筋:用于抗震结构,如果与支座上部非通长筋直径相同时可在跨中1/3中间处连接,直径不同时在跨中1/3外侧旁边连接,其搭接长度按受力筋要求。

参见P31b:架立筋:用于抗震及非抗震结构,主要作用是架立箍筋以形成梁筋骨架;在跨中1/3外侧旁边与支座上部非通长筋连接,连接长度150毫米(施工时在150搭接段内应有箍筋)3、腰筋及拉筋:a:腰筋因为在梁侧面的中部得名,G--构造筋、N--抗扭钢筋梁腹板高度hw ≥450设置腰筋。

腰筋应按hw均匀布置,并沿梁两侧对称布置梁腹板高度hw 为有效高度h减翼缘高度(工字形梁取腹板净高),梁有效高度h为梁高h-35(受拉区钢筋一排)、h-60(受拉区钢筋二排)构造筋按15d搭接、锚固,抗扭钢筋按梁下部纵筋要求搭接、锚固b:拉筋用于拉接腰筋(施工时应同时勾住腰筋与箍筋)拉筋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间距的两倍且≤600如果施工图无说明,拉筋直径d为bb≤350时取6mm、bb>350时取8mm,相邻两排拉筋应错开布置.参见P324、梁下部纵筋:钢筋直径不同时角筋注写在前,倒数第二排纵筋可不伸入支座,以(-n根数)表示不伸入支座的钢筋数量,长度为0.8倍本跨净尺寸,居中布置。

参见P335、梁纵筋连接接头允许范围及部位。

上部:跨中1/3处;下部:支座1/3处且离支座≥1.5倍梁有效高度。

(避开加密区)6、梁纵筋最小间距:沿纵筋四周≥25且≥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特别处:梁顶水平最小间距≥30且≥1.5d;梁底倒数第三排及以上钢筋水平中距应比下排中距增大一倍)四、附加吊筋和附加箍筋1、附加吊筋:hb ≤800时,角度为450;hb>800时,角度为600;(吊筋底部平直段应在次梁底部纵筋之下)2、附加箍筋:应沿集中荷载两侧对称布置,主梁箍筋不受附加箍筋影响照常布置(标注总配筋值或者在说明中统一注明)五、框架梁加腋加腋箍筋需加密,水平加腋箍筋与框架梁端箍筋重叠布置,加腋箍筋从加腋弯折点开始算起。

竖向加腋不重叠布置加密箍筋。

水平加腋纵筋如果设计未给出,则同梁上下第一排纵筋;竖向加腋纵筋由设计给出。

受力纵筋锚固长度l aE六、梁柱节点构造1、抗震KL纵筋锚固:能直锚则直锚≥l aE且过柱中线+5d不能直锚则保证直锚≥0.4l abE后,弯锚15d或做锚头(直锚<0.4l abE时,必须采取措施满足直锚≥0.4l aE的搁置长度)2、抗震WKL中部节点纵筋锚固:同抗震KL纵筋3、抗震WKL端节点纵筋锚固:a:梁下部纵筋:同抗震KL底部纵筋b:柱内侧纵筋:能直锚则到顶,不能直锚到顶弯12d(有结构现浇板则外弯,否则内弯)c:梁内连接:柱外侧筋从梁底算起1.5l abE且水平段≥15d(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则一半以上柱外侧钢筋向前延伸20d。

)梁上部纵筋到顶后弯至梁底且弯锚长度≥15d d:柱内连接:柱外侧纵筋到顶(03年图集到顶弯12d)。

梁上部纵筋到顶后直锚≥1.7l aE(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则一半梁上部纵筋向前延伸20d)4、梁柱节点处梁筋在柱筋内侧5、KL变截面、变数量:-50)≤1/6弯折贯通);能通则通(△/(hc不能贯通则直锚l aE,不能直锚则到顶弯15d;6、WKL变截面、变数量:能直锚:直锚l aE,不能直锚:上部纵筋到顶后弯锚△+l aE;下部纵筋同KL七、主次梁节点构造1、次梁底部纵筋伸入支座直锚长度:带肋钢筋12d,光面钢筋15d(直锚长度不足可弯锚)2、次梁顶部纵筋直锚到顶后弯锚15d☆剪力墙平法一、剪力墙平法的类型:列表法、截面法剪力墙的组成:墙身、墙柱、墙梁二、剪力墙身分布筋及拉筋未注明剪力墙身分布筋排数者为两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在墙身竖向分布筋外侧1、墙身竖向分布筋a、墙身竖向分布筋排布:排布后最小间距靠边缘构件(特别处:离端柱≤100)b、连接位置及长度搭接:连接范围为结构层净高,连接长度1.2l aE,一、二级抗震加强区分两个区间连接,搭接区段间隔500,其他可在一个区段连接。

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范围为结构层净高减底部500,间距≥35d且≥500c、与基础连接:插筋,参见柱插筋(需插到底弯锚)d、与屋面板连接:到顶后弯锚≥12de、与连梁、边框梁连接:锚入梁l aEf、变墙厚、变数量:能通则弯折贯通(△≤30且弯折坡度≤1/6),不能通则直锚1.2l aE,不能直锚则到顶弯12d;(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规范规定弯折贯通条件同柱)g、墙身竖向分布筋的数量、长度(估算值)数量:(墙身净长÷竖向间距-1)×排数长度:层高+1.2l aE(如果搭接)2、墙身水平分布筋a、墙身水平分布筋排布:板顶面上50,板顶面下≤100b、锚固:端部无柱或暗柱到顶弯10d其他到顶弯15d(端柱:能直锚则直锚到顶);转角暗柱外侧水平筋在转角搭接l lEc、连接:在墙身部分连接,连接长度1.2l aE,连接区段间隔500,竖向、水平方向均应错开d、变墙厚、变数量:能直锚则直锚1.2l aE,不能直锚到顶弯15de、注意施工图是否规定墙身水平筋计入YBZ的体积配箍率,从而导致配筋的不同。

f、墙身水平分布筋的数量、长度(估算值)数量:[(层高-100)÷水平间距+1]×排数长度:外侧水平分布筋:墙体总长+1.2l aE(如果搭接)内侧水平分布筋:墙身长+1.2l aE(如果搭接)+墙柱宽(如果有)+30d(墙端无柱或暗柱+20d)3、拉筋排布:a、层高范围:由楼板板面上下第二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开始(大于墙身厚度的边框梁下部由第一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开始);b、墙身宽度范围:由距边缘构件第一排墙身竖向分布筋开始。

c、拉筋做法:双向(分布筋间距≤200),梅花双向(分布筋间距≤150)d、拉筋数量(估算值):双向:墙面积/拉筋间距面积梅花双向:双向拉筋数量×2三、剪力墙边缘构件:参照柱及墙身的读识方法四、连梁1、上下纵筋:能直锚则直锚≥l aE且≥600且到顶(端部),不能直锚则到顶后弯锚15d2、侧面纵筋:同墙身水平分布筋(若单独设置,锚固长度同上下纵筋做法),贯通连梁。

3、箍筋:中间层,仅布置在洞口上部;顶层,对伸入墙内纵筋亦设置构造箍筋,直径同跨中,间距1504、拉筋:水平间距为箍筋间距2倍;垂直间距≤侧面构造筋间距的2倍5、基本施工要求:连梁箍筋外皮与墙身竖向分布筋外皮平齐,连梁上下部纵筋在箍筋内侧,墙身水平分布筋紧靠箍筋外皮;箍筋弯钩一般设置于梁顶,沿纵向交错对称布置;连梁顶(跨层)和底的侧面第一根墙身水平分布筋离连梁顶(跨层)和底的距离<50时,调整为50.6、暗撑和交叉钢筋:纵筋锚固l aE且≥600五、暗梁、边框梁1、节点做法参照框架结构2、暗梁与连梁重叠时,连梁箍筋兼作暗梁箍筋;边框梁与连梁重叠范围内箍筋间距相同,并插空布置3、边框梁下部的墙身水平筋从梁下100开始4、当连梁上部纵筋计算面积大于边框梁、暗梁时需设置连梁上部附加纵筋七、洞口:≤300圆洞应预埋钢套管;补强纵筋锚固l aE☆板平法一、预制板目前实际工程多用现浇板,预制板用量较少一、预制板(民用建筑多孔空心板)二、有梁楼盖现浇板1、板块概念:对普通楼面,两向均以一跨为一块板;对于密肋楼盖,两向主梁(框架梁)均以一跨为一块板(非主梁密肋不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