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湾保税港区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一期围网面积3.06平方公里,2007年6月28日通过国务院十部委联合验收,2007年8月20日,大窑湾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作。
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体现了区港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和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说,保税港区就是目前中国的自由港1、保税港区的功能和政策保税制度是国际通行的经济制度。
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继设立了洋山、东疆、大窑湾、洋浦、梅山、海沧、等七个保税港区,推行自由港政策,最大限度地方便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提升港口竞争力。
保税港区是参照国际自由港运行惯例,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基础上,汇集了三方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于一体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保税港区主要税收政策就是国外货物进入保税港区保税,国货物进入保税港区退税,货物在区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保税港区以发展现代物流作为区和港之间的结合点,具备港口、物流和加工三大基本功能。
重点发展港口作业、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加工制造、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功能性业务,并拓展金融贸易、信用保险等相关功能。
一是“境关外、适当放开”。
保税港区实行备案制管理。
货物可自由地从境外运入区或由区运往境外,货物进出时只需向海关备案。
区享受免税政策。
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建设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不限投资企业性质。
对入区企业无资本金、来源地、股权比例等歧视性或差别性政策待遇。
税收优惠,无配额制。
境外入区和销往境外的货物,免关税和消费税,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区销售的货物,免增值税和消费税;区外货物入区退税,境区外采购的国产料件入区加工组装时,不影响退税。
境外货物进出区而不进关时,不实行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仓储转口便利。
利用免税、免证、保税仓储时间不设限等政策,国外产品既可快速进入中国国市场,又可方便地转口去其他国家。
一是国际采购业务采购的国际、国货物进入区,经过出口集运的综合处理和商业性简单加工后向国外分销。
二是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基于其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利用保税港区的保税分拨功能,对适应特定客户的需求端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
三是出口复进口业务境区外供应商将货物出口到保税港区,境区外客户再从保税港区购买进口。
从运作实践来看,保税港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空间,顺应了航运、港口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零库存、及时生产、供应商管理库存等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运输方式、营销方式和贸易方式,推动了港口和现代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保税港区的概念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
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保税港区是我国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之后,新设立的对外开放层次最高、具有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港涵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保税港区作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其设立的目标是实现区港功能的互相结合,区港联动,滚动开发;形成区港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统筹资源、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统一调度;落实“前港后区”的发展格局,除了港口作业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区的建设之外,各种功能小区也要互相促进,联动发展;实施“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落实”方针,逐步推进和扩大自由港区的围。
保税港区具备港口、物流、加工、展示四大功能,全面发展港口作业、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展示七个方面业务。
设立保税港区后,可逐步实现自由港的各种功能,从而大大提升保税物流园区功能,推进“区港联动”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推进要求的新兴监管区域,是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
保税港区享受的政策源自于2005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即“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2007年10月3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的暂行办法》规定: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要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
可以看出,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乃至港口码头通关的所有政策和功能,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未来整合和发展的方向。
保税港区的建立不仅是国家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产物,也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整合的产物,其具体容包括:(1)保税港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网和信息围网。
保税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其他设施。
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
监管手段包括物流围保税港区与中华人民国关境的其他地、围网、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海关监管所需的(2)保税港区的设立由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请,由国务院审批;(保税港区的选址设定在对外开放的口岸。
这意味着保税港区主要设立在沿海、沿江和边境城市的对外开放口岸,尤其是海港;(4)保税港区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要功能。
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
(2)保税港区通关模式介绍①分类申报,突出重点。
即海关对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备案制管理,对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予以保税,进口的一般货物采用备案清单申报,减免税货物采用报关单申报,还有部分货物等采用舱单申报。
②实行集中申报。
即经海关核准,区企业可以办理集中申报手续。
③企业可以选择申报地。
④区货物监管实行以查代核。
海关对保税港区加工货物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合同核销,不执行单耗标准。
⑤货物存储时间无期限,但有条件。
这种模式主要的好处有:缓征进口关税,减少企业的资金占用;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及时报关进口手续,保证现货交易,避免交货延误;利用中国保税区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活动中物流成本;便于开展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图3.2 ) a(2)国出口商品在保税港区集结和配送的业务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的优势有:便于根据国际市场生产和销售需求,提供配套商品和服务;出口企业能够在商品离境之前享受出口退税、结汇等贸易促进政策,加快资金周转; 便于利用保税区低成本的物流及相关服务设施,降低分销活动中物流成本;降低出口企业的市场风险,缩短理赔、补货以及调换商品的时间,减少出口企业的损失(图3.3 )。
(4)基于转口贸易的运作模式。
转口贸易的物流运作是以区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其物流业务的主要容是为转口过境商品提供仓储、多式联运、城市物流分拨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
根据美国商业部和中国海关总署联合小组的估计,中国地出口到美国的货物从转口后,平均加价幅度为40.7%,而转口贸易的发展必须要有物流业的支持,因此要不断的发展保税港的功能和效率来适应转口贸易的发展(图3.5 )。
功能定位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中心港口因此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建设中,大窑湾保税港的核心位置无人替代,应充分利用国家赋予保税港的政策优势,鼓励省其他港日进出货物经大窑湾保税港中转,保税港在政策、监竹、操作和费收上给与最大的支持,以达到互利双赢。
1.2.2建成环黄渤海地区核心港在环黄渤海地区的众多港日中,日前国家设有两个保税港和一个保税物流园区()。
应充分利用国货物入港区视同出日,实行退税的政策优势,吸引渤海湾和半岛的出日货物经保税港中转,实现与、等区域性大港间的匀_为中转;积极扶持从事直线中转的船公司拓展港至环黄渤海区域港日间的精品中转航线,争取交通部支持国外船公司开展在、、保税港之间的十线捎带中转业务,扩展和延仲保税港的服务腹地,将保税港建成为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港之一。
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中转港强化保税港对陆腹地的辐射和拉动作用港的集装箱运输量占东北地区总量的70%以上,特别是外贸集装箱,高达94%。
这意味着,港竞争力的提高必然会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设立具有自由港性质的保税港区是促进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力保证。
当前,在政策上的滞少西造成了我国北方港日在与日港日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使本应在我国港日直运的大量货物流失到日港日中转。
建设保税港区,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建设具有自由港区性质的国际枢纽港,留住我国境外中转箱源,争夺国际中转货源,进而占领东北亚地区航运制高点。